在刀光剑影背后博弈智慧 ——访中国军事谋略学奠基者李炳彦将军 叶晶 江跃中 |
|
本报特派记者 叶晶 江跃中 “兵以诈立,多谋者胜。这是军事斗争的普遍规律。” 初夏的北京热浪逼人。在《解放军报》社军事部的一间办公室里,高级编辑李炳彦少将用这句话开头,引出了有关军事谋略学的诸多话题。 许多年前,才二十多岁的我们,和李炳彦是《解放军报》社的同事,对他在军事谋略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早已耳熟能详。 他被誉为“中国军事谋略学的奠基者”,获得过全军首届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和第三届韬奋新闻奖,担任过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孙子兵法研究会理事……多年不见,李炳彦的军事谋略学研究有了更大的拓展和收获。访谈间,他递给我们一本《说三国话权谋》,书中描写、分析在刀光剑影背后的智慧“决斗”,精彩纷呈,引人入胜。 中医后代钻研谋略 “谋略是决策者的智慧,是决策者在竞争中预测未来、把握势机、趋利避害、统筹策划的过程和结果。” 《说三国话权谋》是李炳彦和孙兢于上世纪80年代合作完成的一本专著,是解析《三国演义》的一种通俗读本。这本书一上市就受到了读者的追捧,至今已再版一二十次,发行近百万册,获得过1989年全国优秀图书奖。 颇为有趣的是,这本书还改变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性质”。当年筹拍这部电视连续剧时,制片人一开始定性为“武打片”。但看到《说三国话权谋》后,制片人立即“变调”,将“武打片”改性为“谋略片”。并给剧组成员每人送一本《说三国话权谋》,让他们认真阅读。《三国演义》播映后,观众好评如潮,收视率节节攀升。 中医世家出身的李炳彦原本和谋略学毫无瓜葛。1965年当兵后,爱好写作的他,被选拔为师里的新闻干事。是1974年亲历的那场大演习,使李炳彦对军事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他撰写的数篇军事理论研究文章在《解放军报》发表后受到了好评。 1978年6月,李炳彦从北京军区某集团军正式调到《解放军报》社军事部,分管军事理论宣传。这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从此步入“兵学之门”。 中国民间有很多富有传奇色彩的“谋士”形象和故事,以及军事谋略著作,这些东方兵学的文化遗产,成为李炳彦谋略学研究的思想宝库和灵感来源。 通过对东方兵学文化与西方兵学思想的比较研究,在军事学术领域初露锋芒的李炳彦意识到,西方军事历史上,虽然也不乏巧妙使用计谋的经典战例,但在军事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主要还是依托技术的进步。每次军事理论的重大飞跃,都首先从技术层面发起,以军事技术革命为基础。 1981年,李炳彦撰写的《三十六计新编》一书大受欢迎,他又开始了以“七十二策”为主题的系列文章写作,内容以孙子兵法为主,从中国古兵书中提取精华。最初在《解放军报》上以《谋略浅释》的题目连载,后在结集出版时更名为《兵家权谋》。这期间,他广泛接触了东西方的兵学理论,更坚定了自己对“东方兵学重权谋”的认识。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开始设想:建立一门具有东方兵学文化特色的新学科——军事谋略学。在《兵家权谋》的序言中,李炳彦首次提出了“关于军事谋略学理论大厦的建造”的课题。 跳出“江湖”纳入“体系” “谋略在今天的价值,是因新军事变革的发生才得以提升的。” 1991年海湾战争后,现代战争的作战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全球新军事变革进入了大发展时期。李炳彦也深化了对军事谋略本质的认识,拓展了军事谋略学的研究视野,将新的方法论,特别是系统论的思想方法引入了军事谋略研究的领域。 1997年,在李炳彦的积极组织和策划下,全军第二次军事谋略研究与教学论证会在石家庄陆军参谋学院召开,与会者就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中谋略运用的问题展开深入探讨。由此,军事谋略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多年来,李炳彦为推进兵学谋略的研究与发展,推动它走向社会实践,提议创办了《智慧》《竞争与谋略》杂志,与学者们一道,策划出版了“兵家韬略”丛书,还为谋略走上电视荧屏作过许多努力。李炳彦的名字已与军事谋略和军事谋略学紧紧连在了一起:在当代中国军事学术界甚至更广范围,谈李炳彦必联想到军事谋略,谈军事谋略必联想到李炳彦。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中国一大批学者和官兵或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李炳彦学术活动的影响,也开始积极探索和宣传军事谋略学,为军事谋略学的蓬勃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1年,经中央军委批准,中国军事科学体系正式确立。这个体系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军事科研工作的基本依据。军事谋略学作为二级学科,被放在了中国军事科学体系中的“战略学”门类里。汇集李炳彦军事谋略学主要研究成果的文集《大谋略与新军事变革》,也被列入“当代中国军事学奖资深学者学术精品丛书”正式出版。 另一位军事谋略学专家齐长明在为这本书所写的跋中,这样评价李炳彦:“军事谋略学从‘学术江湖’一跃登上军事科学的‘大雅之堂’,中国军事科学体系的设计者以及解放军出版社的编辑功莫大焉,以李炳彦先生为代表的中国军事谋略研究群体更是功不可没。军事谋略虽然在古代中国就曾绽放灿烂之花,但真正将它作为一门学问、一个学科潜心揣摩,是李炳彦先生首开了先河。” “透明战场”较量人脑 “谋略虽然不能提高导弹的精确度,却可以帮助军事家提高目标选择的正确性。” 曾有人对谋略学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表示怀疑,说如果农业时代的战争是在黑暗的战场上进行的话,那么信息时代的战争显然是在透明的战场上进行的。诸葛亮可以利用敌人侦察手段的不足,用一出“空城计”智退千军,但是,伊拉克战争中,CNN的前线记者已经在美军一线作战人员的屁股后头现场直播,那么在信息战、网络中心战等现代战争中,谋略学还能起指导作用吗?在全球都在谋求新军事变革的今天,古老的东方谋略还有价值吗? 李炳彦举了个例子:战国时期,惠子曾嘲笑庄子说,你的学问太大了,大得像个大葫芦,以致既不能用来炒菜吃,也不能锯开作瓢用;大得像棵大椿树,弄得木匠无法把它伐倒做家具。庄子说,我的这个“葫芦”,本来就不是用来炒菜吃的,也不是用来当瓢的,是用来做舟船,帮人们渡江河湖海的;我的这棵“椿树”,也不是用来做家具的,是供后人乘凉的。 李炳彦说,要评价东方谋略思想在今天的价值,这番对话有启示意义。他认为,持续发生的新军事变革,是由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引发的。由于计算机、通信与传感三大关键性技术相互促进,使人类在自动控制、人工智能等领域,相继取得重大突破,拉开了“人脑革命”的序幕。新军事变革正是“人脑革命”在军事领域里的表现。从哲学的意义上讲,整个军事系统可以分为“行动域”和“认知域”,这场新军事变革,本质上是“认知领域里的革命”。这一革命,怎么离得开运用人脑智慧的军事谋略呢? 东方智慧折服欧洲 “竞争出智慧,竞争出谋略。凡是存在有竞争对抗活动的场所,都会有谋略的花朵开放。” 李炳彦的谋略学研究成果不仅在国内“红火”,其影响也扩展到了国际上。 一位叫胜雅律的瑞士人曾在北京大学攻研“汉法”,当初看了李炳彦的《三十六计新编》一书后,立刻被东方兵学的智慧所吸引,产生了研究智谋的念头。 他虔诚地拜访了李炳彦,请李先生为他介绍三十六计的有关情况。他依托《三十六计新编》,搜集了东西方250个事例,包括不少中国的民间故事,写了本叫《智谋》的书。该书在瑞士多次再版,瑞士电台还作了连播,他被苏伊士大学聘为终身教授。 《智谋》相继被译成英文、德文出版。胜雅律持此书去见德国总理科尔,备受青睐。接着,他被德国弗莱堡大学哲学院聘为院长,一时饮誉欧罗巴。 《智谋》一书译成中文后,在中国销售几十万册,一时间洛阳纸贵,胜雅律被誉为“著名谋略学家”“智者”。但《智谋》的“矿源”在中国。胜雅律谦虚地说,他写此书受到过李炳彦《三十六计新编》的启发,在出书前后,曾4次拜见并求教于李炳彦。近日,胜雅律所在的德国弗莱堡大学发来邀请函,邀请李炳彦作为荣誉客人,于今年9月赴德国参加第30届东方学家研讨大会,并作谋略学方面的专题发言。 年过花甲的李炳彦从事军事谋略学研究已有三十几个年头。近期,他又加入了“军队自主创新系统分析与环境建设”“走向一体化的精确保障”等课题研究的行列。 有意思的是,李炳彦的女婿、军事科学院政工研究所正师职研究员公方彬也是搞研究的,他研究的是政工理论和实践。这“一文一武”的爷儿俩,聊起谋略学来,总是有很多共同语言。公方彬说,要做好政治工作,同样要运用谋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