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上海边界行
 第A07版:民生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体育新闻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公众服务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新民晚报·特刊
 第A18版:新民晚报·特刊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 广 告
 第A22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A23版:股市分析
 第A2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 · 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 · 世界别处
 第B12版:广 告
 第B1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4版:专 题
 第B15版:读者俱乐部
 第B16版:读者俱乐部
    
2007年7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惊一乍?

姚丽萍


  一拨又一拨的食品安全问题,让公众“哆嗦”了一回又一回。但对这一问题,有关监管部门竟有一种看法,认为是媒体的不完整和非理性的食品安全信息,不时引起公众的过度反应。

  难道食品安全问题,是媒体的“不完整、非理性报道”惹出来的麻烦?远的不说,眼前有一例可说明问题。据说,本市每年的生猪死亡总数与记录在案被销毁的数目,很有些差距。前段时间,媒体披露了这个信息,公众想知道真实的情况究竟如何,但至今也没见到有关职能部门公开信息,发布“安民告示”。是媒体曝光得多了呢,还是舆论监督不够,这实在要打个问号。

  如果食品监管部门早就有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且推出了及时消费预警和趋势预报,公众又怎么会屡屡作出恐慌性的反应?即使媒体报道的消息确有不实,食品监管部门又不肯发布权威消息,那公众又怎能分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缺位,消费预警和趋势预报缺位,正是食品安全监管的“软肋”。

  上海食用的农产品大多来自外地,生产过程中的监管很难,但流通监管应该有处下手;地下食品生产加工窝点彻底根除难度是很大,但主动严打,效果必然不同;新技术日新月异,新的食品安全风险因素增加,但及时发布新闻,让公众有知情权,知道详情后老百姓才不会把账算到监管部门的头上。

  如果公众对监管很有信心,及时知情的权利也有保障,那大家对食品卫生安全的曝光,就不会过度反应,一惊一乍了。有消息说,本市将以食品安全抽验和污染物监测为基础,筹建本市食品安全评价机构,开展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消费预警和趋势预报,但愿这项好制度能早日与公众见面。   [本文上海电台今天下午4时30分《晚报大家听》(中波990、调频93.4)同步播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