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惊一乍? 姚丽萍 |
一拨又一拨的食品安全问题,让公众“哆嗦”了一回又一回。但对这一问题,有关监管部门竟有一种看法,认为是媒体的不完整和非理性的食品安全信息,不时引起公众的过度反应。 难道食品安全问题,是媒体的“不完整、非理性报道”惹出来的麻烦?远的不说,眼前有一例可说明问题。据说,本市每年的生猪死亡总数与记录在案被销毁的数目,很有些差距。前段时间,媒体披露了这个信息,公众想知道真实的情况究竟如何,但至今也没见到有关职能部门公开信息,发布“安民告示”。是媒体曝光得多了呢,还是舆论监督不够,这实在要打个问号。 如果食品监管部门早就有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且推出了及时消费预警和趋势预报,公众又怎么会屡屡作出恐慌性的反应?即使媒体报道的消息确有不实,食品监管部门又不肯发布权威消息,那公众又怎能分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缺位,消费预警和趋势预报缺位,正是食品安全监管的“软肋”。 上海食用的农产品大多来自外地,生产过程中的监管很难,但流通监管应该有处下手;地下食品生产加工窝点彻底根除难度是很大,但主动严打,效果必然不同;新技术日新月异,新的食品安全风险因素增加,但及时发布新闻,让公众有知情权,知道详情后老百姓才不会把账算到监管部门的头上。 如果公众对监管很有信心,及时知情的权利也有保障,那大家对食品卫生安全的曝光,就不会过度反应,一惊一乍了。有消息说,本市将以食品安全抽验和污染物监测为基础,筹建本市食品安全评价机构,开展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消费预警和趋势预报,但愿这项好制度能早日与公众见面。 [本文上海电台今天下午4时30分《晚报大家听》(中波990、调频93.4)同步播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