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法治视窗
 第A23版:股市分析
 第A24版:投资理财
 第B01版:休闲周刊
 第B02版:休闲·全家乐
 第B03版:休闲·我家厨房
 第B04版:上海地产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2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3版:汽车·国情车趣
 第B14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5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16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上海地产
 第B20版:上海地产
 第B21版:求职
 第B22版:求职·教育培训
 第B23版:求职·留学·培训
 第B24版:求职·教育培训
    
2007年7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无意间当了回“猎头”

陈晓凤


  2001年我去长春采访汽车拉力赛,顺便去一汽集团拜访老朋友,当时刚退休不久的汽车研究所原总工程师杨建中先生。

  杨先生是我国第一代汽车工程师,40多年前他风华正茂之时参加了老红旗轿车的设计,改革开放后又主持过奥迪等国外车型的引进。不过让他有了名气是由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三口乐”。老杨利用业余时间和汽研所副总工华福林共同研制了名为“三口乐”的微型汽车,在当年的展销会上受到热捧,不少企业有意生产这款精灵般的小车。可惜,最终为体制所困“三口乐”产业化流产,只给了媒体一次热炒的机会。稍后,在当时一汽集团领导的支持下,老杨又开发过一款红旗系列的小型汽车——红塔,当时对此车的价格理想是不超过5万元,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这款车也因成本降不下来而流产了。

  我找到老杨的时候,发现他正在工作室忙碌而不是安享晚年。他说退休了就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开发小车中去。老杨兴致勃勃地带我参观他在自家楼下搭建的工作间,说正在研发一款适合残疾人和老年人驾驶的小车。我在那小小的工作间中看到许多小车造型的漂亮效果图和许多精巧的小车零配件。秋天午后的阳光下,工作间的一切都是那么明亮、有序、生机勃勃。对专业的热爱真是让人永葆青春的妙方!

  回报社后,我写了一篇题为《我的心愿是让老百姓都能买得起汽车》的文章,还配上一幅老杨在工作间的图片。谁知文章发表不久老扬就来电话说,吉利董事长李书福看了那篇文章,托人找到他,希望他去吉利集团工作。李书福“造中国百姓买得起的小车”之口号与老杨不谋而合,不同的是,对老杨而言那是平民研发观所驱,对吉利而言那是商场战略。李书福宣称要造的小车价格比老杨更激进:2万元!

  老杨对吉利的高薪聘请很是犹豫。因为退休后的老杨不缺事业,还能有充分的闲暇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但被吉利挖去参与其中,对喜爱新鲜事儿的老杨是个极大的诱惑。如此艰难的抉择,我也不知如何帮老杨拿主意。过了没多久,老杨来电话说经过全家商量他已决定去吉利工作,当然除了事业之外高薪也是个重要因素。虽然老杨在一汽工作了一辈子,可倾所有积蓄也买不起一辆自己企业生产的轿车。老杨说,先去看看再说,干一年就回长春养老。

  我一次出差顺道去吉利看老杨,见老杨住在吉利公司的专家公寓三居室中。老杨说起在吉利的感受滔滔不绝,最能燃起老杨激情的,是吉利与一汽、台州与长春不同经济运行环境的鲜明对比。一年后的春节,老杨回长春探完亲依然回了吉利,还是那句话:顶多再干一年!

  喝着热咖啡的老杨拿起一个相当精美的小泥塑说:“这个东西在这里只卖一元!成本简直是个迷!”南方活跃的经济把北方来的老杨变年轻了,业余时间他最爱逛当地小商品市场,体会那势如破竹的低成本,体会那靠认真赚每一分钱的致富精神。老杨在花甲之年参与吉利的事业,自然感慨多多。虽然老杨每年都说再干一年,但至今在吉利依然干得挺起劲。

  一晃在吉利干了6年,年近70岁的老杨,不知何时能回到他的小工作间中,不知何时能告老还乡重享天伦之乐。当年的那篇文章无意中当了回“猎头”,真不知是办了件好事还是坏事?我想,最对不住的可能就是老杨的老伴了。  

  陈晓凤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