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草原可以被车“撒野”? 吴建华 |
| ||
|
赛车、随行车、采访车、后勤保障车、观众自备车……200多台车辆浩浩荡荡地在辽阔的草原上任意驰骋。车队所到之处,马达轰鸣,狼烟滚滚。这是近日举行的2007年呼伦贝尔国际汽车越野赛暨全国四驱汽车拉力赛的真实镜头。 笔者见识浅陋,没有到过美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又是汽车比赛的“门外汉”,不知道这次比赛在促进当地旅游、体育事业发展和对外开放等方面的意义如何,是否能推动中国赛车业的迅速发展。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这次比赛一定会在国内外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但遗憾的是,这种影响不是因为比赛的水平有多高,而是对草原环境的破坏在国内外同行中绝无仅有! 看看吧,近一周时间,全程2000公里,200多台车上的人吃、喝、拉、撒全在草原,一路上要留下多少垃圾,排出多少尾气,辗坏多少牧草?受到破坏的草原生态能否恢复?要花多长时间恢复?国内外一些媒体和当地群众都发出了一连串的疑问。许多牧民禁不住气愤地说,这与其说是一次“绿色越野”,倒不如说是对草原的一次绝无仅有的“粗暴践踏”。 事实上,呼伦贝尔草原也一直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目前,草原退化、沙化势头有增无减。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川的歌声如是描绘着草原的美丽风光。呼伦贝尔大草原吸引游客之处是蓝天、白云、草地、牛羊,而并非当地有关部门“深感骄傲和自豪”的汽车拉力赛。要看后者,国外比比皆是,人家大可不必千里迢迢到呼伦贝尔。不惜环境,通过在草原上举办汽车比赛来发展旅游,实在有舍本逐末之嫌。 没有干净的水喝了,人们才想起要治水;水土流失了,人们才意识到封山育林的重要性……前不久无锡蓝藻事件再次给我们敲响了环境危机的警钟: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面对汽车赛后“伤痕累累”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有关决策者是否也该扪心自问一下,我们还有多少草原可以被汽车“撒野”呢? 吴建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