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很多社会弊端的改革,似乎都将面临这种人性与制度夹击的两难困境。因为这种困境,那些弊端和荒诞,日复一日在太阳底下继续着 谁制造了对论文的畸形需求? 刘县书 |
读记者实地调查论文代理产业链内幕的报道,恍如读荒诞小说。代写代发论文这种事,其实已不新鲜。那些荒诞案例和荒诞数字,不重复也罢。我本人在这方面就有亲身经历,曾有硕士研究生求我代写,曾为博士研究生联系所谓专业期刊,也曾有人为评职称问我所供职的媒体,能否发他的东西。 论文应为研究问题而生,自己的论文自己写,难道不是一条做人和做学问的底线吗?学术期刊以论文质量为遴选标准,难道已经不是做期刊的底线吗?人生要做有意义的事情,挣钱谋生是硬道理,做有意义的事同样是硬道理。 从明处看,丧失底线的有三方:收费发“论文”的期刊、论文代写者或代理者、购买论文及版面者。这三方的背后,是那个制造论文发表需求市场的一方,它不在论文交易的现场,却是至关重要的一方。它是制造或改变这种荒诞现实的关键因素。 中国人怎么突然变得需求生产和发表那么多“论文”呢?中国人突然变得如此热爱学问了?是谁制造了这种对论文的畸形需求?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制造论文需求的正是制定职称、学位申请审查规则的权力部门,包括相关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大学、研究所等。 我们只能猜想,也许是规则制定者崇拜论文,也许是他们觉得这样客观、方便,看论文总比讨论申请者的具体业绩简便,也是容易量化和标准化的指标……不管他们的初衷如何,结果是,枪手和代理满地走,伪劣论文满天飞,在中国“论文”这个词快要被糟蹋得面目全非了。在种种要求论文的评审中,又有几个评委认真审读提供的论文呢?大家心照不宣玩着这种浪费生命、浪费资源的无聊游戏。 如此,那些规则制定者又将如何应对呢?取消论文的硬性要求?没有硬指标,职称、学位评审中中国特色的人情交易会不会一发不可收拾?管理者又拿什么来向下下达指标、向上汇报政绩?用别的指标取代论文,谁又能确保不出现新的交易代理市场?我们对很多社会弊端的改革,似乎都将面临这种人性与制度夹击的两难困境。因为这种困境,那些弊端和荒诞,日复一日在太阳底下继续着。 中国青年报(刘县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