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法治视窗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奥运专版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广告
 第A21版:广告
 第A22版:投资理财
 第A23版:股市分析
 第A24版:广告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拔
 第B03版:广告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美食物语
 第B11版:好吃·酒旗茶垆
 第B12版:好吃·优游食林
 第B13版:好吃·吃遍中国
 第B14版:好吃·饕餮四海
 第B15版:好吃·调味金指
 第B16版:好吃·美食地图
 第B17版:目录
 第B18版:上海地产
 第B19版:上海地产产品分析
 第B20版:上海地产品牌分析
 第B22版:上海地产区域分析
 第B24版:优秀产品报告·广告
 第B25版:优秀产品报告·广告
 第B26版:优秀产品报告·广告
 第B27版:优秀产品报告·广告
 第B28版:优秀产品报告·广告
 第B29版:优秀产品报告·广告
 第B30版:优秀产品报告·广告
 第B31版:优秀产品报告·广告
 第B32版:优秀产品报告·广告
 第B33版:优秀产品报告·广告
 第B34版:优秀产品报告·广告
 第B35版:优秀产品报告·广告
 第B36版:专题
  
2007年7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当“公安警风监督员”

秦来来


  1997年春天,市公安局党委提出“人民乃父母,稳定是天职”、“治安先‘治’警、治警先‘治’长”的思路,为树立上海公安队伍新形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8年5月,市公安局党委特聘了一支由100人组成的监督员队伍。他们来自全市各界,或利用业余时间“微服私访”,或定期座谈参与信访接待,或干脆到一线“当一天民警”,听意见传民情,反映民声,参与监督。他们代表全体上海市民对本市各级公安机关和民警的纪律作风、执法管理及社会治安等方面进行明察暗访,实施监督。

  市公安局这项制度明确规定:局党委成员每人联系9至 10名监督员,直接阅批、督办监督员提供的各类信息、建议,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落实”。老百姓称,这是一座架在警民之间的金桥;特邀监督员就是桥上的“直通车”。

  作为“100名”中的一员,对“直通车”的概念,我在参与实际工作当中,体会颇深。

  2003年,境外有家驻上海的报纸记者,仅仅凭采访了一个出租车司机,就采写了一篇报道,对上海的交通民警横加非议。这既不符合记者的“职业道德”,其结论更是立不住脚。但是,我还是把这篇文章摘录下来,寄给了当时的市公安交警总队总队长,指出,文章虽然不足取,但是反映出的问题还是应该引起警惕。总队长十分重视,马上把我的信和这篇文章批转下去,让各区、县的交警支、大队认真对待,增强服务意识,做好交通管理工作。

  由于我有较长一段时间联系公安交警部门,对于交警工作的特殊性有比较多的了解,因此,无论是在交警总队的会议室或指挥室,还是在各交警支队排堵保畅通的马路上,都让我学到了一些交通管理方面的知识。这样一来,我对于交通管理方面的建议提得比较多,因此,被当时的市公安局的一位副局长推荐担任了警风特约监督员。

  2005年,针对江苏路交通拥挤状况,我提出了有时间性的限制非机动车通行的建议。过了几天,分管我们第五小组的副局长找到我,认真地对我说,看了你的信,我特地两次到江苏路一带观察,发现目前还难以实施你的建议,因为周边道路还不具备充分的分流的条件;如果匆匆实施,可能会这边松了,那边更挤了。你看怎么样?我很感动,一位领导,工作那么忙,竟然为了一个监督员的一条建议,先后两次“出现场”,调查研究结束后,不仅主动反馈,而且继续征求意见……

  2005年我因为鼻子开刀,住院治疗。市公安局的一位纪委书记特地赶到医院探望、慰问,指示有关同志,如果我有什么困难,要在可能的情况下帮助解决。出院那天,监察室的领导驾车赶到医院,坚持要把我护送回家!我真正体会到,警风监督员不仅当上了沟通老百姓和公安局领导的“直通车”,而且坐上了回家的关爱“直通车”。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