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公安警风监督员” 秦来来 |
1997年春天,市公安局党委提出“人民乃父母,稳定是天职”、“治安先‘治’警、治警先‘治’长”的思路,为树立上海公安队伍新形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8年5月,市公安局党委特聘了一支由100人组成的监督员队伍。他们来自全市各界,或利用业余时间“微服私访”,或定期座谈参与信访接待,或干脆到一线“当一天民警”,听意见传民情,反映民声,参与监督。他们代表全体上海市民对本市各级公安机关和民警的纪律作风、执法管理及社会治安等方面进行明察暗访,实施监督。 市公安局这项制度明确规定:局党委成员每人联系9至 10名监督员,直接阅批、督办监督员提供的各类信息、建议,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落实”。老百姓称,这是一座架在警民之间的金桥;特邀监督员就是桥上的“直通车”。 作为“100名”中的一员,对“直通车”的概念,我在参与实际工作当中,体会颇深。 2003年,境外有家驻上海的报纸记者,仅仅凭采访了一个出租车司机,就采写了一篇报道,对上海的交通民警横加非议。这既不符合记者的“职业道德”,其结论更是立不住脚。但是,我还是把这篇文章摘录下来,寄给了当时的市公安交警总队总队长,指出,文章虽然不足取,但是反映出的问题还是应该引起警惕。总队长十分重视,马上把我的信和这篇文章批转下去,让各区、县的交警支、大队认真对待,增强服务意识,做好交通管理工作。 由于我有较长一段时间联系公安交警部门,对于交警工作的特殊性有比较多的了解,因此,无论是在交警总队的会议室或指挥室,还是在各交警支队排堵保畅通的马路上,都让我学到了一些交通管理方面的知识。这样一来,我对于交通管理方面的建议提得比较多,因此,被当时的市公安局的一位副局长推荐担任了警风特约监督员。 2005年,针对江苏路交通拥挤状况,我提出了有时间性的限制非机动车通行的建议。过了几天,分管我们第五小组的副局长找到我,认真地对我说,看了你的信,我特地两次到江苏路一带观察,发现目前还难以实施你的建议,因为周边道路还不具备充分的分流的条件;如果匆匆实施,可能会这边松了,那边更挤了。你看怎么样?我很感动,一位领导,工作那么忙,竟然为了一个监督员的一条建议,先后两次“出现场”,调查研究结束后,不仅主动反馈,而且继续征求意见…… 2005年我因为鼻子开刀,住院治疗。市公安局的一位纪委书记特地赶到医院探望、慰问,指示有关同志,如果我有什么困难,要在可能的情况下帮助解决。出院那天,监察室的领导驾车赶到医院,坚持要把我护送回家!我真正体会到,警风监督员不仅当上了沟通老百姓和公安局领导的“直通车”,而且坐上了回家的关爱“直通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