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法治视窗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奥运专版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广告
 第A21版:广告
 第A22版:投资理财
 第A23版:股市分析
 第A24版:广告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拔
 第B03版:广告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美食物语
 第B11版:好吃·酒旗茶垆
 第B12版:好吃·优游食林
 第B13版:好吃·吃遍中国
 第B14版:好吃·饕餮四海
 第B15版:好吃·调味金指
 第B16版:好吃·美食地图
 第B17版:目录
 第B18版:上海地产
 第B19版:上海地产产品分析
 第B20版:上海地产品牌分析
 第B22版:上海地产区域分析
 第B24版:优秀产品报告·广告
 第B25版:优秀产品报告·广告
 第B26版:优秀产品报告·广告
 第B27版:优秀产品报告·广告
 第B28版:优秀产品报告·广告
 第B29版:优秀产品报告·广告
 第B30版:优秀产品报告·广告
 第B31版:优秀产品报告·广告
 第B32版:优秀产品报告·广告
 第B33版:优秀产品报告·广告
 第B34版:优秀产品报告·广告
 第B35版:优秀产品报告·广告
 第B36版:专题
第B08版: 阅读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7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从副处级一步跨进省委常委 1

白石


  ◆ 白石

  白石,河北省乐亭县人,1927年生,1945年1月参加革命。一生颇多磨难又富有传奇色彩。18岁在大学学习时就蹲了国民党的大狱。1955年和1957年又先后被打成胡风分子和右派分子。在劳改和群众专政中度过22个春秋才获得平反。但1983年初却奇迹般地由副处级一步跨进省委领导班子。曾任河北省委常委、秘书长,省纪委书记、中央纪委委员,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离休后潜心文学创作,出版了自传体长篇系列小说《从囚徒到省委书记》等作品。这篇文章是他自传中的一部分,摘自2007年第7期《炎黄春秋》。

  一

  要说清这个问题,还得简单说说我的历史。我这一生颇多磨难,又富有传奇色彩。18岁在大学上学时,国民党就曾怀疑我为共产党的地下领导人,全城戒严,将我逮捕,多次审讯无结果,便被不明不白地关进大狱。解放后刚过几年好日子,1955年反胡风反革命集团时,又怀疑我为胡风集团成员,被长期看押,因无任何证据不得不将我“解放”。恢复工作不久夫妻双双又打成右派。我因为不承认任何错误、不写检查被从严惩处,开除党籍公职,劳改12年后又押送回老家交“群众专政”。又历经10年才得到“改正”。按中央规定平反后应由原单位重新安排工作,但当时单位说省委有规定一律不准回城,就地安置。我当时在妻子工作的河北省滦南县。县里说一落实政策,县里需要安置的几百人,往哪儿安排?外地来的一个也不要,哪儿来的回哪儿去。想不到落实政策以后我倒成了一个不受欢迎没人理睬的人。中央规定由原单位安排,那就找团省委吧!他们无奈收下了,让我先上组织部,但仍然没人理睬,也没人正式谈工作。看来实际是挤兑着让我走,我也就只好自己想法去另找工作了。

  我以前终究在省里呆了十几年,青年时代那些同事和领导,现在许多人都是大大小小的领导干部。经过走动,包括很富裕条件很好的单位都同意接受。但我却选了一个新建的穷单位——中国科学院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办公在郊区农村租了一座小楼,住房基本上是一家一间筒子楼,没有厨房,大家都在楼道里做饭,蜂窝煤、劈柴、炊具等等也都堆在楼道里。做饭时烟熏火燎拥拥挤挤过个人都很困难。

  我们一家就在这里开始了新生活。既然有很富裕的有油水的单位接受,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单位呢?多年来我生活在农村,深知农民的贫困和苦难。以前我相信过集体化的道路,还曾写教材向农民宣传。以后集体化又发展到公社化,说什么公社是金桥,是通向共产主义的天梯,我在农村十几年实际的体验这是一条死路。把农民死死捆在每人一两亩的土地上,而且只允许农民种地甚至是只允许种粮棉油等作物,生产的东西又必须低价卖给国家,是走不出贫困的,只能是荒村依旧,富裕空谈。

  出路何在呢?农村的希望在哪里?这一直是困扰着我的一个大问题。现在好了,中科院——我心目中的科学圣殿、中国的最高科研机构,设个所专门研究这类问题,里面一定有很多大专家,能有幸参加这样的研究,这不正是自己的向往吗?我是多么急于解决多年心中的困扰啊!穷点苦点怕什么?只图在有生之年,做点有益的工作。

  我是带着很大希望来这个所的,在这里那些困惑一定会得到答案。同时我也知道自己才疏学浅,多年在劳改队和农村,孤陋寡闻,自己只有好好向人家学习,多向专家请教。越想虚心请教,越是暴露了自己的浅薄无知,人们越觉得奇怪,所里怎么来了这么一个人?很快人们又都知道我二十多年一直在农村劳动(人们还不知道劳改十几年),有些人竟鄙视地说:“没搞过科研,不用说专业了,连一些科研常识都不懂,二十多年在农村劳动纯粹是个老社员,竟也上中科院来,真是怪事。”甚至有人说:“这种人也进中科院,简直有损中科院的声誉,连我们都跟着他丢人。”

  二

  不过农村经济研究室的几个人对我还好,室领导介绍了室里的课题,研究公社的分配制度由小队向大队过渡,还有关于1980年全国如何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研究。他们还热情地让我参加他们那个课题组。

  我一听大失所望,深知这两项都是根本行不通的。公社核算由小队向大队过渡是“穷过渡”,只能是越整越穷。1980年全国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这不是睁着眼睛说梦话吗?初次见面,面对的又是自己的领导,我没敢把心里想法说出来,只是婉转地说:“这些根本不可能实现吧?”

  “哎?”领导惊讶,然后又小声凑到我耳旁说:“老白同志!你怎么能这样说呢?这可都是华主席提出来的,列入了国家计划的。在这儿说说不要紧,到外边可不能瞎说呀!外人一听中科院的人和党中央唱反调,那不好啊!”我虽不同意,但也无可奈何。是啊!当时“文革”刚刚结束,多年来对领袖的指示不准越雷池一步。现在虽不批斗了,但人们还心有余悸,只要是以党的指示出现的,只能是奉命行事。我理解主任的心情和好意,可是我不能奉命行事,那样的课题不能实现也解决不了农民的贫困。不能公开反对,便说我新来乍到,容我熟悉一下情况,再确定课题好不好?领导说科研人员不参加课题没经费,什么事也干不了。我说我出去考察路费总可以报销吧?领导说你先了解下情况,路费出差费可以报,可是不能时间太长啊!

  正好这时国家农委、中科院等单位,决定在全国选10个县进行农村基本情况的全面调查,最后每县的报告要写成一本书。这十个县里就有所里的试验县——栾城县,这可是硬任务。中科院让所里和栾城县承担这个任务,这正是农经室的任务,我没有课题负担,便派我去参加,使我不仅有机会对一个县的方方面面进行长时间的深入研究,还可以到上海、江苏、四川、湖南、湖北等地的先进县去考察。考察的结果,看到广大农村都处于贫困之中,即便南方的粮棉高产地区,粮食亩产千斤以上,亩产皮棉百斤,在那个年代,产量算十分高了,但除去成本除去征购也难得富裕。

  一些富裕社队主要是依靠工副业,当时叫做“以工补农”。从全国有名的富裕社队我得到了启示:只靠种植粮棉油,农民再艰苦奋斗也摆脱不了贫困,其实道理很明显,农民人均一两亩地,国家拿走一部分征购,购的部分都是低价。还要养社、队一批干部,除去生产成本,农民剩下的还有多少,不仅不能富裕,许多地方,农民辛苦一年,一家老小还填不饱肚子啊!

  根本出路是必须把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允许他们务工经商才能摆脱困境。我看到南方一些富裕社队,都是这样。虽然有些做法和现行政策抵触,但当地领导多是睁只眼闭只眼,有些地方已经是半公开了。所以我决定进行“建立农工商综合经营的农村经济体制”的研究。在全国十个重点县调查的总结汇报时,我详细谈了自己的看法,得到了国家农委领导的赞同。我向所里详细汇报以后,就以这个题目作为我的课题,得到了所里的批准。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