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 “量子光学之父”上午在沪演讲 张炯强 |
本报讯 (记者 张炯强)今天上午9时30分,2005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哈佛大学终身教授、82岁高龄的美国量子光学家罗伊·格劳伯走进同济大学礼堂,向数百位大学生作了《量子光学一百年和对中国青年的期冀》的专题演讲。 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对自身赖以生存的神秘的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的本质是什么?究竟是粒子还是波?在牛顿、爱因斯坦等前辈科学家研究的基础上,上世纪60年代,格劳伯教授创造性地提出了“相干性量子理论”,成功描述了光粒子的运行原理,展示了光粒子的特性和在一定条件下的运行方式。 格劳伯研究分清了一支蜡烛发出的光与CD唱机中采用的激光束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他指明,量子物理学观察到的激光与自然光相比,具有方向性、单色性和相干性好而亮度极强等特点。激光的这些特点正是有别于自然光之处,利用相干性的不同,可以有效地与自然光相区别。科学家也正是利用上述这些激光的优点把它广泛地应用于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为人类造福。格劳伯的发现,奠定了量子光学学科的理论基础,因此,他被誉为“量子光学之父”。 演讲时,同济学生都被格劳伯的“诺贝尔之旅”所感动,同学们表示,只要富于创新精神,中国现在的年轻大学生也有希望摘取未来的诺贝尔奖。 |相|关|链|接| 格劳伯1925年生于美国纽约,十几岁时就会自制分光镜,用于将各种颜色的光束分开来,以辨别物质的组成。尽管格劳伯早早在光学领域取得创造性成就,但是,当他两年前被告之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距离他发表 “相干性量子理论”已经有42年之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