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区鼠灾提醒人们 有害生物控制需加强研究投入 董纯蕾 |
本报讯 (记者 董纯蕾)洞庭湖区这两天田鼠成患:20亿只东方田鼠因水位上涨而集体“出逃”,大堤上、稻田里一时间闹起了鼠灾。上海交通大学农学院动物科学系副教授艾晓杰指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此次洞庭湖区鼠灾却是一种提醒:有关部门平时需加强有害生物控制的科研和监管投入,基因组研究等“尖端武器”固然有“杀伤力”,有害生物预报、植物保护学等“常规武器”也需加紧“打磨”。 类似的鼠灾,像上海这样的城市会不会有潜在的遭遇危机?艾老师告诉记者,相对而言,上海的水位涨落幅度较小,内河河道疏浚,耕地保护较好,不太出现大面积的田鼠成灾现象。艾晓杰表示,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有害生物“生物钟”被打乱、世代更替提前、繁殖数量大增等事件,近年来屡有发生。和基因等生命科学“热门词”吸引的大量眼球和科研投入相比,用生态、物候等传统方法来研究、追踪、监测有害生物,同样和民生息息相关,甚至更立竿见影,相关领域的科研和监控,需加大投入才是。 评论 070712104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