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鸣喇叭,到底难在哪里? ——业内人士提出4种方法解决这道难题 曹刚 |
|
本报记者 曹刚 今年6月1日起,本市外环线以内全面禁止机动车、非机动车鸣号,违者可罚200元。早在1998年底,内环线以内已禁鸣喇叭,旧规出台9年多,路上的车喇叭照样叫得欢。 新政实行一个多月以来,全市共查获机动车违法鸣喇叭约8000起;查处非机动车违法鸣喇叭9000多起。喇叭声减少了,但离“完全静音”还差得远。禁鸣喇叭这道难题,到底难在哪里?该用什么思路去解决? 当过学生的人都知道:解题不怕难,只怕没思路。业内人士说,既然靠“宣传+重罚”的老思路,无法解决;那就调整思路,从难题产生的根源上去寻找解题的方法。 方法一 整治小商小贩乱设摊 【解题思路】 有人占道,喇叭开道;道路一通,喇叭就停 卖菜的、卖西瓜的,占满人行道、侵占行车道。约8米宽的车道,两边各被“吞噬”1米多,机动车的行驶空间缩小了1/3。因为人行道被占,行人被挤上行车道,和助动车、汽车混作一团。2根宽车道,成了1根窄车道。喇叭声此起彼伏。 不久前,在退休工人章阿姨家附近的闻喜路近曲沃路,几乎每天都会出现类似的一幕。叹起这段苦经,章阿姨连连摇头:“从早到晚吵得我头昏脑涨。直到上个月,乱设摊总算被清理了。”6月20日早上,100多名城管队员和20多名交警联合执法。交警参与,重在罚车,不少摊贩的运输车,或违章停车,或无牌无证,或来路不明,被暂时扣下。 “乱设摊没了,喇叭声音小多了,清静不少。”章阿姨的这番话,恰好点明交警的执法目的:既清除乱设摊,又减少鸣号的诱因。6月18日至8月18日,闸北交警支队每天安排多名警力,与城管携手,在全区巡逻,集中整治乱设摊。 近几天,章阿姨又发愁了,因为少数摊贩杀了个回马枪。“太平日子又没了。”她说,“老百姓确实有这方面需要,菜贩子才会赶不走,要是上海多造一些标准化大菜场,伊拉就勿会到马路上来了。” 方法二 劝阻行人乱穿马路 【解题思路】 突发状况,喇叭急叫;一路平安,自然不叫 百盛购物中心斜对面,隔着一条淮海中路,是老式里弄“淮海坊”。这里曾留下巴金、竺可桢、许广平等名人的足迹,如今住着2000多居民,约80%是老年人。 小区居民周老伯去年退休后,生活惬意,每天下午睡个午觉,晚饭后和老伴到淮海路散散步。 “睡午觉不太踏实,有时候会被马路上的高音喇叭吵醒。”不久前,周老伯去居委会反映情况。没想到,竟从“原告”变成了“被告”。 居委会书记徐萍告诉他,淮海路上的汽车喇叭声,有些是附近居民造成的。“少数居民图方便,乱穿马路,乱骑自行车,吓得机动车只好按喇叭。”听完徐萍的这番话,周老伯的脸上热得发烫:“我平时买菜、散步,也犯过这些错误,噪声里有我的责任。” 上月底,淮海路从黄陂南路到陕西南路之间的23条弄堂口,统一挂起了醒目的告示牌,提醒居民不乱穿马路、不乱骑自行车。在小区里晨练时,周老伯主动向邻居们宣传告示牌,和大家结伴到弄堂口,学习告示内容。“有了告示牌之后,我希望有更多的居民认真读一读,邻居间相互提醒,大家都能从我做起。” 方法三 拔去喇叭的继电器 【解题思路】 机动车鸣号,公交是“大户”,直接“缴枪”,快速有效 去年4月,3辆36路公交车拔去车喇叭上的继电器,6名驾驶员试行“无声驾驶”。开了14年公交车的方多伟,是其中之一。昨天接受采访时,他已告别无声车,换了一辆新车。“车换了,但习惯已经养成,开了20多天,我没按过一趟喇叭。” 回想拔掉继电器的第一个月,他老是空按喇叭,没响,才反应过来。“有的驾驶员在路口想心事,绿灯亮了不走,我总归要揿几记喇叭,叫醒伊。”方多伟总结,以前按喇叭,绝大多数属于“以暴制暴”。“别人违法,影响我,我抗议一下。” 不到3个月,他改变了习惯。遇到突发情况,不是先找喇叭,而是先踩刹车。“喇叭反正按不响,我只好培养涵养功夫,开车的辰光耐心点。”去年年底,车队恢复了继电器,他却几个月后才发现。 公交车司机为什么爱按喇叭?方多伟坦言,一方面,司机普遍认为,我体积大,还有那么多乘客,其他车辆理所应当让我先行;另一方面,有的司机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超速、抢跑道、随意变道,都需要“喇叭开道”。“照道理,阿拉这种公共服务性行业,应该比服务质量,服务越好,收入越高;但目前的分配制度主要和营业收入挂钩,乘客越多,收入越高。” 针对“哑巴汽车”,网上曾有争议,认为“关键时刻,按喇叭能挽救一条生命”。 “这种说法是片面的。如果有人突然横穿马路,究竟是按喇叭能救人,还是踩刹车能救人?”方多伟认为,按喇叭只能指望别人避让,太被动。“万一对方听到喇叭声,一下子懵了,停在路中央,怎么办?归根到底,要养成限速、踩刹车的习惯。依赖喇叭救命,反而会麻痹司机,延误刹车时间,引发不必要的事故。” 方法四 也要严管非机动车 【解题思路】 非机动车鸣号,数量更多,威力更大 昨天下班高峰,西藏北路海宁路口车流如织。绿灯亮起,100多辆非机动车启动,如潮水般涌过马路。 “有情况,2只喇叭过来了,一只高音气喇叭,一只蜗牛喇叭。”闸北交警支队队长王登海站在路口,斩钉截铁地说。不远处,是黑压压的大片车流。大约15秒后,企图浑水摸鱼的2个“南郭先生”果然出现,王登海判断正确。 非机动车鸣号,主要指燃气助动车和电动自行车。王登海介绍,想在滚滚车流中找出“按喇叭的人”,必须有一套特殊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 听 常见的3种喇叭,声音各不相同。普通电喇叭,声音短促尖锐;蜗牛喇叭声音更响,接近轮船的汽笛声,一般隐藏在车轮挡板后面;高音气喇叭最恐怖,超过120分贝,比消防车的叫声更刺耳。 ■ 看 骑车不走直线,在车流里穿来穿去;速度明显比其他车辆快半拍。 ■ 罚 非机动车鸣号最高可罚50元,当场拆除喇叭,恢复原样。蜗牛喇叭价值数十元,高音气喇叭要近百元。 排气管也需恢复原样,这是非机动车噪声的第二大来源。王登海指出,一些人为求刺激,私自改装排气管,更换消声器,让车尾发出高分贝噪声。“查到这样的车,当场拆除不合格的消声器,换上原配消声器。”这一拆一装,成本近200元,加上鸣号罚50元,损失有300元。较高的违法成本,会吓退不少人。 “但这些违规设备,很容易买到。这还需要工商部门管好销售源头,不让它们进入市场。”王登海建议。评论 070713103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