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大超市批零食转卖给同学 给同学一块橡皮要收钱 中学生该不该开始理财? 袁玮 王伟如 |
市场经济大潮波及到校园,中学生也开始有了理财意识。给同学一块橡皮、一本练习簿要收钱,为代抄或代做作业要收钱,甚至有的为亲生父母提供股票信息也要提出收钱……小小年纪就有了“市场经济观”。 小万元户 去年年底,本市某重点中学高三学生建华回家后,兴冲冲对母亲说:“妈妈,我们班级同学的父母炒股票没有不赚钱的。我把要涨的股票信息告诉你,你如赚了钱,按10%的比例奖励我。”经一番讨价还价,母子俩最后决定以赢利的5%提成。几天后,母亲按孩子提供的两个股票信息大量买进,二三个月后连续几个涨停板,直线上升,最后涨到每股16元~18元。母亲在股票上赚了一大笔钱,接着又按儿子给的信息,买进的几个股票都赚了钱。短短半年不到时间,当初投进股市的65万元钱,如今变成了120多万。母亲不食言,奖励了儿子3万元钱,如今儿子也变成了小万元户。 据说为建华提供股票信息的同学,其父母周围有不少在证券界朋友,因此信息准确率较高。建华也不亏待同学,三天两头请他们吃肯德基,看电影。 小批发商 在某大学附中读高二的男孩小平,从高一起就开始在同学间做起小小的批发生意了。一天课间,小平在教室里吃兰花豆,有同学问:“多少钱一包?”“4角8分。”同学讲:“怎么这么便宜?这种豆,在大超市卖0.70元一包,小超市卖0.80元一包。”小平解释说,自己是从麦德龙特大超市成箱买来的,于是不少同学央求他代为购买。 小平拿出笔和纸,在同学间作了统计。双休日,他请父亲开车专程去麦德龙买了3大箱150包兰花豆。周一上午,父亲又把兰花豆送到学校。小平开始按名单分发兰花豆了,不过他向大家说明,每包按7角计算。因为买兰花豆需花时花力,还搭上父亲的汽油费和人工费。同学们觉得也合情合理,因为一样的食品,在学校小卖部里要卖1元钱1包哩。此后,小平开始每周为同学代购食品`,从兰花豆到快速面、饼干、巧克力、饮料等,每样食品都加上劳务费,不过价钱比外面商店和学校小卖部便宜不少。一年多下来,尤其是逢学校春游、秋游和外出活动,小平更忙,生意特别红火,因此也积累了一笔不小的钱。 褒贬不一 琦琦在某民办寄宿制学校初中读书。在班里她是中队长,学习成绩名列全班前茅。一个周末回家,她把2元钱交给妈妈说:“妈妈,这是我赚来的。”妈妈一怔道:“小小年纪赚什么钞票?”女儿解释道:“班上同学的墨水笔用完了,我把多余的一支笔卖给他了。”妈妈责怪女儿:“这怎么可以?同学有困难理应相互帮助。”孩子眼睛一瞪:“怎么不可以?笔是您花钱买的,再说我东西不够用了,其他同学也是卖给我的。” 琦琦说,班上同学间经常会出现叫喊声:“谁圆珠笔有多吗?尺有多吗?”因为是寄宿制学校,学生不能随便出校门购买,所以同学间学习用品就有了相互买来卖去之风。 对此,家长和老师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孩子早晚要踏上社会,从小学习一些理财方法,增长理财知识,有何不可?持反对者认为:孩子们如今什么都讲钱,没有人情味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的美德就会淡漠。 特约通讯员 王伟如 本报记者 袁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