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上海边界行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上海地产人物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读者之声
 第A28版:投资理财
 第A29版:股市分析
 第A30版:职场方圆
 第A31版: 广 告
 第A32版:公众服务
 第A33版:新民环球
 第A34版:新民环球 · 论坛
 第A35版:新民环球 · 人物
 第A36版:新民环球 · 社会
 第A37版:新民环球 ·社会
 第A38版:新民环球 · 健康
 第A39版:新民环球 · 商界
 第A40版:新民环球 · 什锦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 · 两代人
 第B03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04版:家庭 · 女性世界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 载
 第B08版:阅 读
 第B09版:时尚
 第B10版:时尚 · 俊男靓女
 第B11版:时尚 · 秀场故事
 第B12版:时尚 · 搜乐寻趣
 第B13版:时尚 · 极速抢鲜
 第B14版:时尚·单品冲浪
 第B15版:时尚·超级现场
 第B16版:时尚·美容派对
 第B17版:e生活周刊
 第B18版:e生活·数字家庭
 第B19版:e生活·数码
 第B20版:广告
第A08版: 社会新闻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7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到大超市批零食转卖给同学 给同学一块橡皮要收钱
中学生该不该开始理财?

袁玮 王伟如


  市场经济大潮波及到校园,中学生也开始有了理财意识。给同学一块橡皮、一本练习簿要收钱,为代抄或代做作业要收钱,甚至有的为亲生父母提供股票信息也要提出收钱……小小年纪就有了“市场经济观”。

  小万元户

  去年年底,本市某重点中学高三学生建华回家后,兴冲冲对母亲说:“妈妈,我们班级同学的父母炒股票没有不赚钱的。我把要涨的股票信息告诉你,你如赚了钱,按10%的比例奖励我。”经一番讨价还价,母子俩最后决定以赢利的5%提成。几天后,母亲按孩子提供的两个股票信息大量买进,二三个月后连续几个涨停板,直线上升,最后涨到每股16元~18元。母亲在股票上赚了一大笔钱,接着又按儿子给的信息,买进的几个股票都赚了钱。短短半年不到时间,当初投进股市的65万元钱,如今变成了120多万。母亲不食言,奖励了儿子3万元钱,如今儿子也变成了小万元户。

  据说为建华提供股票信息的同学,其父母周围有不少在证券界朋友,因此信息准确率较高。建华也不亏待同学,三天两头请他们吃肯德基,看电影。

  小批发商

  在某大学附中读高二的男孩小平,从高一起就开始在同学间做起小小的批发生意了。一天课间,小平在教室里吃兰花豆,有同学问:“多少钱一包?”“4角8分。”同学讲:“怎么这么便宜?这种豆,在大超市卖0.70元一包,小超市卖0.80元一包。”小平解释说,自己是从麦德龙特大超市成箱买来的,于是不少同学央求他代为购买。

  小平拿出笔和纸,在同学间作了统计。双休日,他请父亲开车专程去麦德龙买了3大箱150包兰花豆。周一上午,父亲又把兰花豆送到学校。小平开始按名单分发兰花豆了,不过他向大家说明,每包按7角计算。因为买兰花豆需花时花力,还搭上父亲的汽油费和人工费。同学们觉得也合情合理,因为一样的食品,在学校小卖部里要卖1元钱1包哩。此后,小平开始每周为同学代购食品`,从兰花豆到快速面、饼干、巧克力、饮料等,每样食品都加上劳务费,不过价钱比外面商店和学校小卖部便宜不少。一年多下来,尤其是逢学校春游、秋游和外出活动,小平更忙,生意特别红火,因此也积累了一笔不小的钱。

  褒贬不一

  琦琦在某民办寄宿制学校初中读书。在班里她是中队长,学习成绩名列全班前茅。一个周末回家,她把2元钱交给妈妈说:“妈妈,这是我赚来的。”妈妈一怔道:“小小年纪赚什么钞票?”女儿解释道:“班上同学的墨水笔用完了,我把多余的一支笔卖给他了。”妈妈责怪女儿:“这怎么可以?同学有困难理应相互帮助。”孩子眼睛一瞪:“怎么不可以?笔是您花钱买的,再说我东西不够用了,其他同学也是卖给我的。”

  琦琦说,班上同学间经常会出现叫喊声:“谁圆珠笔有多吗?尺有多吗?”因为是寄宿制学校,学生不能随便出校门购买,所以同学间学习用品就有了相互买来卖去之风。

  对此,家长和老师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孩子早晚要踏上社会,从小学习一些理财方法,增长理财知识,有何不可?持反对者认为:孩子们如今什么都讲钱,没有人情味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的美德就会淡漠。  特约通讯员 王伟如 本报记者 袁玮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