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上海边界行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上海地产人物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读者之声
 第A28版:投资理财
 第A29版:股市分析
 第A30版:职场方圆
 第A31版: 广 告
 第A32版:公众服务
 第A33版:新民环球
 第A34版:新民环球 · 论坛
 第A35版:新民环球 · 人物
 第A36版:新民环球 · 社会
 第A37版:新民环球 ·社会
 第A38版:新民环球 · 健康
 第A39版:新民环球 · 商界
 第A40版:新民环球 · 什锦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 · 两代人
 第B03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04版:家庭 · 女性世界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 载
 第B08版:阅 读
 第B09版:时尚
 第B10版:时尚 · 俊男靓女
 第B11版:时尚 · 秀场故事
 第B12版:时尚 · 搜乐寻趣
 第B13版:时尚 · 极速抢鲜
 第B14版:时尚·单品冲浪
 第B15版:时尚·超级现场
 第B16版:时尚·美容派对
 第B17版:e生活周刊
 第B18版:e生活·数字家庭
 第B19版:e生活·数码
 第B20版:广告
  
2007年7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死几个伊拉克人又怎样呢”
——50名驻伊美军老兵访谈记录曝光暴行
耿学鹏

  ■ 驻伊美军士兵准备闯入民宅搜查新华社 发

  美国《国家》杂志12日展示了一份涉及50名美国伊战老兵的访谈记录,把驻伊美军种种丑行曝光于世人面前。

  按照老兵们叙述,美军在伊拉克毫无理由地枪杀无辜民众,然后再把受害者“装扮”为反美武装人员。一些士兵已对错杀伊平民习以为常,甚至以恐吓为乐。

    伊战时刻  杀戮时刻

  “在伊拉克时,士兵们的普遍逻辑是:‘伊拉克人死了一个又一个,这又怎样呢?’”

  ——26岁特种兵恩格尔哈特

  英国《独立报》12日援引《国家》杂志报道说,这份报告刻意回避了具体屠杀事件,而是关注士兵的心态和对伊民众人权的漠视。

  《国家》杂志记者走访了来自美国各州的50名伊战老兵,采用大量士兵的回忆和引语,揭示了驻伊美军杀害伊平民时的麻木心理。

  《独立报》说,尽管伊战开始之后已有大量媒体报道和人权组织指责美军屡有侵犯人权行为,但《国家》杂志的调查报告是首次有军方人士以亲身经历证实暴行。

  随意开火  伪装现场

  “自我保护是第一原则,只要有人看我的眼神不对,就可以称之为我的安全受威胁。”

  ——26岁陆军中尉范恩厄伦

  受访老兵说,驻伊美军可以以安全受威胁为由,随意枪杀路边无辜市民,然后再把死去市民“装扮”成反美武装人员的样子。尤其是当已成惊弓之鸟的一小队美军向路边伊拉克人群漫无目的一阵扫射后,美军往往使用这一招。

  现场“改造”工作非常简单,通常是把一支AK47冲锋枪摆到尸体旁,让死者看起来像是在战斗中丧生。“我们总是选用AK47冲锋枪做道具,因为它随处可得。”26岁侦察兵哈彻说,有经验的士兵总会随身带一支AK47冲锋枪,以备不时之需。另一种方法是在死者身上塞上一支手枪和一把铁锨,让死者看起来像是正在安放路边炸弹。

  这种随意开枪的心理甚至演变成为所欲为。国民警卫队中士卓佛蒂说,他看到一小队美军士兵开车撞倒一名儿童,并从儿童身上碾过。“尽管有明显提示刹车的交通标志,但……命令就是命令,你不会停。”

  搜查民宅  只为恐吓

  “士兵经常在搜查民宅前开玩笑说‘我们会走错房子’,因为这种事经常发生。”

  ——25岁陆军军士博卡内格拉

  美军在伊拉克最恶劣的暴行是搜查民宅。老兵们说,他们进屋前便知道搜查不会有结果,只不过是想吓吓人,有时甚至是为了取乐。

  29岁军士布朗斯描述搜查民宅的过程说:“你希望在他们毫无防备的时候抓住他们,你希望在他们睡觉时抓住他们。你抓住民宅男主人,当着他妻子的面把他拽下床,让他靠墙站,接着你开始把房间内弄得乱七八糟。你会问:‘你有枪吗?’一般回答是没有,而这也是事实。所以你只需要把沙发垫扔在地上,打开衣柜把衣服乱扔一通,基本上把屋子弄得像龙卷风过后的现场。最后,离开前会说一句‘对不起,打扰了,晚安’。”

  耿学鹏 (新华社供本报稿)

  评论 0707131160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