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上海边界行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上海地产人物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读者之声
 第A28版:投资理财
 第A29版:股市分析
 第A30版:职场方圆
 第A31版: 广 告
 第A32版:公众服务
 第A33版:新民环球
 第A34版:新民环球 · 论坛
 第A35版:新民环球 · 人物
 第A36版:新民环球 · 社会
 第A37版:新民环球 ·社会
 第A38版:新民环球 · 健康
 第A39版:新民环球 · 商界
 第A40版:新民环球 · 什锦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 · 两代人
 第B03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04版:家庭 · 女性世界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 载
 第B08版:阅 读
 第B09版:时尚
 第B10版:时尚 · 俊男靓女
 第B11版:时尚 · 秀场故事
 第B12版:时尚 · 搜乐寻趣
 第B13版:时尚 · 极速抢鲜
 第B14版:时尚·单品冲浪
 第B15版:时尚·超级现场
 第B16版:时尚·美容派对
 第B17版:e生活周刊
 第B18版:e生活·数字家庭
 第B19版:e生活·数码
 第B20版:广告
  
2007年7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谁来为儿童意外伤害做“一线急救”?
本市首次启动幼托机构幼教、保育人员现场救治技能培训
施捷


    本市将于7月25日首次启动一项专门针对孩子意外伤害的现场救治技能培训。由市教委牵头,强生公司与美国儿科学会提供技术支持,通过持续1年时间的“分层推进”,以期让全市幼托机构的3.5万名幼教、保育人员,能够成功地担负起“一线急救”的重任。

  最先受训的是来自新华医院、儿科医院、市儿童医院和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20名“种子医生”;最终得益的将是目前就读于全市各级各类托儿所、幼儿园内的大约29.8万名3-6岁的少年儿童。

  活生生事例令人扼腕

  果冻哽噎,游泳溺呛,楼梯坠落,开水烫伤,交通事故……

  “从技术上讲,当场急救应该不难。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有太多让人扼腕的活生生的例子。”面对记者的采访,市教委主任沈晓明以一位“资深儿科医生”的身份,谈起了一些令人叹息的场景。

  比如,因食用果冻不当造成婴儿窒息,家长通常会先从孩子嘴里拼命地抠。其实,这样做刚好适得其反,越往外抠,异物越容易往里“倒吸”。标准的方法是:若是婴儿,可双脚倒拎击拍其背部;若是大孩子,则家长从其背后环状抱住,并双手用力压迫孩儿胃上部。果冻便能顺利“吐出”。

  再比如,游泳不幸溺水,许多在现场的人会紧张地抱起孩子就赶往医院。可是最最简单有效的拍背“倒水”、放平“倒水”,甚至出现心跳或呼吸停止时必需的心肺复苏,却很少有人能准确实施。

  沈晓明说,我们不希望受到任何意外伤害的孩子们在第一现场、第一时间失掉获得有效救治的机会。“又比如像被水烫着之后,不要再抹酱油了,而应该马上用冷水冲淋20分钟。”

  3组数据触目惊心

  有3组来自权威机构的数据颇为醒目——

  我国每年有近5万名15岁以下的孩子死于意外伤害,发生几率为美国的2.5倍、韩国的1.5倍。

  我国城市中最为常见的儿童意外伤害包括跌伤、碰伤、扭伤、锐器刺伤、交通事件、烧烫伤、动物咬伤、中毒、触电、溺水、意外窒息和爆炸伤,而这些伤害事故的43%发生在家里,23%发生在学校。

  据对本市某区87家幼儿园108名幼教人员所作的抽样调查,70%的被调查者无法回答诸如“如果孩子从高处坠落并且出现意识不清该怎么办”的问题。

  上海对幼托机构保教人员全面开展急救培训是个好开端。也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还能期待有越来越多的家长们、老师们进入不同类型的“培训课程”,为孩子们编织的安全保护网络日臻完善。

  首席记者 施捷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