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科教卫新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法治视窗
 第A06版:文娱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上海人家
 第A09版:体育新闻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医药资讯·广告
 第A12版:深度报道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证券周刊
 第B02版:证券·大势分析
 第B03版:证券·投资基金
 第B04版:证券·股海淘金
 第B05版:证券·投资理念
 第B06版:证券·服务指南
 第B07版:夜光杯
 第B08版:夜光杯
 第B09版:连载
 第B10版:阅 读
 第B11版:新智
 第B12版:新智·人与自然
 第B13版:国家艺术杂志 · 纸上展厅
 第B14版:国家艺术杂志 · 典藏鉴赏
 第B15版:国家艺术杂志 · 建筑物语
 第B16版:国家艺术杂志
  
2007年7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云

尹荣方


  人间之美有“风花雪月”之说,这是人人都知道的,然风无形无色,来去无踪,与有形之花、雪、月并列,似很不伦。我怀疑此风,当是指云。云之态之色,其态其色之早晚阴晴变化之多端,向是人们欣赏的对象。“余霞散成绮”、“落霞与孤鹜齐飞”,何等美艳!而黄山云海,庐山云雾更早成人间绝景。

  中国人向来有将自然之物人格化或伦理化的倾向,于是对自然物的审美欣赏往往寄寓着某种人生态度、人生精神,云决不例外。首先,云似乎是隐居隐士的象征,南朝梁代的陶宏景隐居山中,皇帝关心他,问起他的山中生活,陶宏景写了有名的《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岑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诗的意思是:您问我山中都有些什么,那些小山头上尽是白云缭绕,可惜这云只能供我娱悦,却不能拿来赠送给您。

  云到了禅宗手里,又别具一种意蕴了,所以我们读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切莫以为诗人一味游逛闲适,他可是在言情道志呢!借用意象之说,此时云之“象”包含一任自然、洒脱自在之意。禅宗僧人禅宗居士都喜欢借云立意。韩愈的学生李翱去见禅宗大和尚惟演,李翱问这个大和尚:“如何才能得道?”惟演用手指指天,又指指地,说:“你懂了吗?”李翱摇头。于是惟演说了句:“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此时恍然大悟,说他懂了。我在讲解王维诗歌时,曾向学生介绍过这个故事,问我的学生们,你们懂惟演所要表达的意思吗?他不就是在表达这样的人生吗:像天上的白云那样,无心飘荡,随意去留,对世事无所挂碍,任云逍遥,自由自在。我们当然不能像禅宗高僧那样脱略世事,一味逍遥。然而不汲汲于人间的功利名位,是非得失,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境界,这对我们的人生幸福,恐怕也是不可少的。我们要有进取心,也要有知足感,要懂得感悟自然、顺应自然,所以我们对惟演的说道,不必轻易否定,而当心领神会也。

  我觉得,云染上禅意,使我们在欣赏云时,心灵似乎更容易受到浸润与感发。苏东坡《望云楼》诗曰:“阴晴朝暮几回新,已向虚空付此身。出本无心归亦好,白云还似望云人。”东坡这首诗也富禅意,但东坡执禅向来不坚,他又服膺道家服食求长生之说,后世禅家对他每有微讽,所以日本作家幸田伴露读此诗后要说:“实在不无情趣,仿佛有其用心,但白云是否点头称是,则大可怀疑”。

  近来偶读宋代僧人显万的《庵中自题》诗:“万松岭上一间屋,老僧半间云半间。三更云去作行雨,回头方羡老僧闲。”觉得甚有意趣,白云意象在诗人的笔下发生了变化,它要向世味上浓一番去了,然其借云来演绎禅家人生仍是一样的。

  然而恐儒家眼中的云又何如呢,孔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所追求的,是仁义道德的人生,他之视富贵利禄为变化无常,不足看重,原属当然。所以我们用儒家眼光看云,与用禅家眼光看云,感受恐有所不同,但我相信也会觉得滋味多多的。写到这里,忽然想起知堂的文集有叫《看云集》的,这不是偶然的罢。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