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再次贴近她 何香凝艺术的“地·图·志” |
| ||
| ||
| ||
| ||
| ||
| ||
| ||
|
地图是历史的密码,它与特定时代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当承载何香凝历史记忆的20世纪被涂抹得扑朔迷离的时候,重绘何香凝的艺术地图是尽可能地贴近艺术家精神世界的有效方式。 “何香凝艺术的地·图·志”撷取何香凝艺术的元素,将它延展到一个个与何香凝历史活动息息相关的地域景观中,形成一个带有文化地理学、社会学、艺术学意义的宽泛的“地·图·志”概念。以“地:地理文化;图:作品和影像;志:文献记录”等多个层次与线索,构建何香凝艺术地理的历史情境。并通过这些地理节点的选取与设计,用图像勾勒何香凝艺术的脉搏,以文献资料复原何香凝的历史,通过展示方式呈现何香凝的艺术与精神世界。 但它并不是简单地让你“按图索骥”,以此抵达何香凝创作、社会活动和生活片断的某个具体的地理位置,而是通过这样的主题切入来贴近何香凝的活动场景,探讨何香凝创作意识在这些具有标志意义的地理节点中的变化。从何香凝的地理、图像、文献资料中挖掘出来的一个个具体而微然且生动的生活与创作场景,与何香凝创作的艺术形象一起,映照出特定时代的文化地理和时代变迁在艺术家创作中形成的影响。 何香凝艺术的地理景观,既是空间形态的实体地理,也是由艺术家主体审美观照后所积淀升华的精神性地理概念,它在展示何香凝与这些地理节点关系的同时,也深化了我们对艺术家世界的认识。 何香凝美术馆 上海美术馆 日本本乡·女子美术学校 光绪二十三年(1897)十月,何香凝与廖仲恺在广州结婚,婚后何香凝时有句云:“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故名此阁楼为“双清楼”。1902年,何香凝变卖妆奁资助廖仲恺前往日本求学,翌年,何香凝随之东渡日本。 在日本期间,何香凝受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加入同盟会,她与廖仲恺一道积极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活动,成为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1909年春,因国内武装起义需要,她进入东京本乡的女子美术学校学习绘画,并继续师从日本帝室画师田中赖章学画动物和日本画。 上虞白马湖·蓼花居 1922年,国民党左派人士经亨颐在乡贤陈春澜资助下于上虞家乡附近白马湖畔创办春晖中学,延请夏丏尊、丰子恺、朱自清等人到校任教,他们在课徒之余流连于山光水色之中,为中国现代文化史留下诸如散文《白马湖之冬》(夏丏尊)、《春晖的一月》(朱自清)、绘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丰子恺)等一批图文名作。1928年夏,在民主革命低潮之间的何香凝为排遣心中苦闷和休养身体,应经亨颐邀请,携子廖承志前往白马湖休养。后又几度前往,并召友人柳亚子、陈树人等共聚“长松山房”、“蓼花居”,诗画唱和,为一时佳话。 欧游·独走天涯寻画本 在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进程遭受严重挫折之后,何香凝试图摆脱国内变幻莫定的政治风云。1929年底,为筹措仲恺农工学校建设经费及消散苦闷,何香凝在经亨颐等友人帮助下募集了一批名家书画离沪出国,经东南亚抵达法国巴黎,所经之处受到当地爱国华人华侨的热烈欢迎。她旅居欧洲时,参观博物馆,潜心作画。与同时在欧洲的宋庆龄、廖承志等亲友时常欢聚,并同国内柳亚子等友人保持书信往来。1931年底,她惊闻“九一八”事变爆发,迅速回国投身抗战。 上海·救济国难书画展览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远在巴黎的何香凝闻讯后立即回国参与抗战,在上海发起组织“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组织画家义卖书画支援抗战。此次书画展览参与者之 众直追全国美术展览,并且多是当时沪上名家,它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上海乃至全国艺术的整体状况,亦折射出作为一个族群的艺术家在时代风云中所凸现的精神品格。 沪宁越·此间俱是寒之友 “寒之友社”是经亨颐于20年代末组织发起的文人间切磋唱酬的文艺团体,社名取自经亨颐题画诗“此间俱是寒之友”。“寒之友社”承传统文人结社之余绪,不墨守科班的形式章程,以传统四君子及明志书画为主,陈树人、张善孖、张大千、黄宾虹、于右任、张聿光、潘天寿等人均是“寒之友社”社员。 “寒之友社”的活动在近代中国艺术史上有相当重要地位,在何香凝的艺术史上亦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北京·和平之境 1948年,在香港的何香凝热烈响应中国共产党关于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号召,并于翌年应中共中央邀请到达北平参与新政权的建设。建国后,何香凝在中央政府担任了一系列重要职务,享有崇高的威望。在积极工作之余,何香凝与各界人士、新老朋友诗画往还,临摹、创作了大量的书画作品,艺术成了她安享晚年生活的重要部分。1960年,何香凝被推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何香凝艺术回顾将于7月21日至8月29日在上海美术馆展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