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科教卫新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法治视窗
 第A06版:文娱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上海人家
 第A09版:体育新闻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医药资讯·广告
 第A12版:深度报道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证券周刊
 第B02版:证券·大势分析
 第B03版:证券·投资基金
 第B04版:证券·股海淘金
 第B05版:证券·投资理念
 第B06版:证券·服务指南
 第B07版:夜光杯
 第B08版:夜光杯
 第B09版:连载
 第B10版:阅 读
 第B11版:新智
 第B12版:新智·人与自然
 第B13版:国家艺术杂志 · 纸上展厅
 第B14版:国家艺术杂志 · 典藏鉴赏
 第B15版:国家艺术杂志 · 建筑物语
 第B16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14版: 国家艺术杂志 · 典藏鉴赏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7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赵伯驹《江山秋色图》

张德宁


    北宋后期青绿重彩山水画复兴,流传至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两件,一件是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另一件就是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两者都展示了北宋全景山水之宏伟,山势巍峨盘桓,分别精心点缀了楼阁、村舍、舟桥、长廊,以及忙碌于其间的众人,使画面洋溢着生命的气息,但两者在表现手法上还是有明显的区别:《千里江山图》以简洁的墨线勾、皴,薄施赭色后,用石绿、石青反复罩染,多达八九层,并在画绢的反面用青绿色衬染,故其青绿石色厚重沉稳,历千年而依然靓丽;《江山秋色图》则勾、皴更为精细工致,并用墨青色层层烘染,山石土坡普罩赭石色,一幅水墨淡彩山水画已经成形,然后仅在山岩之凸处薄罩石青,土坡之表面薄罩石绿,水面则先以较浓的墨青烘染而后薄罩石青,并在人物、房屋、小树的局部点缀白粉或朱砂,整体色泽不似《千里江山图》那么浓郁,但清新典雅而富有变化。

  赵伯驹,字千里,宋室宗亲,宋太祖的七世孙。生卒年不详,但知宋高宗赵构朝(1127-1162)官任浙东兵马钤辖。擅画,人物、花卉、翎毛、山水皆精。山水取法唐李思训父子而趋于精密,笔墨秀劲工致,着色清丽雅致,又能融合北宋以来水墨山水画之精华,故能于青绿山水的复兴浪潮中别开生面。《江山秋色图》长卷在明初就被认定为他的作品,绢本,青绿设色,纵56.6厘米,横323.2厘米。图中所绘显然是北方山水,群峰绵密,层峦叠嶂,仅在卷之前部有一条长河曲折蜿蜒而远逝,后卷但见崇山峻岭,错落连绵而如龙脉,起伏顾盼,开合揖让,虚实相生,盘桓而上。如果说中国的书法讲究章法的贯气,那么中国的山水画最讲究山势的脉理。清代王原祁创为“龙脉说”,这里暗藏着华夏民族独特的哲理,也体现出中国画独特的美学。北宋的全景山水画无不用心于此,而《江山秋色图》可谓典范,崇山峻岭,围绕着一条主线展开,而每一座山峰,也自有其曲折盘桓的脉络,因而能错综复杂而不乱。现代绘画流行局部取景,似乎传统的全景山水已经老朽,但是我们试用框架在全景山水图中取一局部,就能发现即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再简单的局部山水图,其实也离不开山石、树木、流水、人物、屋舍之间的组合,也必须有其内在的脉络。宋代的全景山水图依然是极好的借鉴。

  赵伯驹以水墨为重,以青绿为辅的画法,似乎比较适合文人画家之理念,自此代有传人,不断演绎革新,形成“小青绿山水”体系,沿袭至今,成为山水画的水墨、浅绛、青绿三大形式之一。明代文徵明曾赞云:“艺林中有千里,如山中有昆仑。” 董其昌虽将其贬入“北宗”,但也不能不称其“精工之极又有士气”。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