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近日走访沪上多家公共游泳场所 体检卡,5元钱买个准入证? 林川 |
炎炎夏日,游泳池是个清凉畅快的好地方。不过,人们去游泳前的第一件事,是必须花5元钱办理一张有效期1年的体检卡。近日,记者走访了上海多家公共泳池,发现小小一张卡片实在徒有虚名,不免让人担心。 买张卡走个形式 7月1日,姜先生和朋友去热带风暴游玩。排队等候20分钟后,他们才到了售票窗口,刚想掏钱,却被工作人员拦了下来:“凭体检卡购买门票,没有的要当场购买。”在体检卡销售窗口,姜先生发现买来的体检卡上,合格章已经敲好,一旁的保安插了上来:“这样就可以了,直接去买票!”姜先生一听就来气:“买体检卡难道就是走个形式?” 一名自称负责人的白先生解释说,乐园每天客流量极大,挨个体检来不及,进园出示体检卡是上面的规定。与此同时,姜先生却看到一名身穿白大褂的妇女正襟危坐,无人问津。“既然不履行义务,凭什么收费?” 体检不超过3秒 5元钱一张卡,包括保险费2.5元,工本费0.5元和体检费2元,泳客刘先生坦言:“一分价钱一分货,2元钱要享受具体的体检服务,实在太不现实。” 在位于共康路的大康水上乐园,20分钟内,每名泳客的体检过程都不超过3秒,基本上是目测,没有身体接触和询问。对于医生不触碰泳客身体,仅采用目测的方式,上海市社会体育管理中心的周女士解释说,是为了防止交叉感染。 据悉,今年5月份,有关部门下发通知规定,游泳场所的健康检查工作以检查眼睛和皮肤两项为主,其他项目则采取询问的方式。记者对比2003年和2007年两张体检卡发现,以往需要检查眼、皮肤、血压、肺、心脏和传染病等项目,现在体检卡后四项已改为自述项目。 这些简化的体检程序,到底是不是体检的标准程序呢?记者走访中发现,各大泳池的体检方式不一,有的医生会用听诊器听一下心肺功能,有的医生要求查看双足皮肤,有的则会看下眼睛,并没有标准程序可循。 靠目测难免疏漏 据了解,现行的体检项目,主要是为了避免公共泳池的交叉感染,目的是“保护他人”,而心肺血压等自述项目,目的是“保护自己”。 华山医院皮肤科的郑志忠医生认为,通过目测,一些明显的皮疹,如牛皮癣,一些眼科疾病,如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可以被发现的,但是,一些真菌类皮肤病,如脚癣、股癣、体癣等,如不检查清楚,在水中极易发生交叉感染。这一类皮肤疾病,单靠游泳池里的氯消毒几乎没什么效果,存在相当大的传染机会。为了让他人远离病菌,泳前体检的确非常必要。 管理中存在漏洞 体检卡具有强制性,但是,执行起来却不“强硬”。体检卡的有效期是1年,办理后便可在各大泳池通用,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问题不仅存在于体检卡办理过程中,而且在随后的体检卡管理中,也存在一定漏洞。 在一些游泳场所,工作人员往往只要求泳客填写姓名;或是草草地在体检项目前打上几个钩,盖章了事;更有甚者,凭只有红图章的“裸卡”就能自由出入。随意借用、冒名顶替等投机做法不断出现,在热带风暴水上乐园门口,更是有众多黄牛在出口处公开回收体检卡。 实习生 许明 张骋 记者 金恒 |热|线|快|评| 老问题新情况 如果体检卡只是5元钱一张的变相门票,那么这道所谓的门槛不设也罢,因为这样的体检卡只能成为某些地方的牟利工具,而不能起到任何作用。正如专家所说,泳前体检非常必要,但体检卡制度没有真正起到这个作用。 体检卡的问题并非新问题,但这样年复一年地出现,真有可能产生新情况,到时候谁能负得起这个责任? 林川 评论 070714104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