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克先生功力管窥 董桥 |
故交老谢长住美国,上星期在网上读了我写的Arthur Miller来电话说:六七十年代他相识的好几位美国学者对阿瑟·米勒确实心存偏见,说他媚俗,说他满脑子好莱坞梦工厂的胶冻眼泪,说他娶了摄影家Inge Morath之后合作出版的几本图文游记简直咖啡茶几装饰书,说他一生铁不起心肠写一本境界再高的作品。“可是,”老谢说,“我倒记得哈佛和牛津都颁过荣誉博士学位给米勒。我看那是应该的,文学殿堂上的misfit始终是蛮可爱的!” 老谢还说,我旧金山的老朋友简妮也许记错了,米勒写《推销员之死》不是在纽约的Grace Court,是在康涅狄格州偏僻山乡的木头房子里:“那是一九四八年的春天,他带着剧作的腹稿跑到山上埋头去写,只花六个星期就写出了《推销员之死》!”简妮早年给我的信上明明是那样写的,老谢一说,我好奇找出《The Oxford Illustrated Literary Guide to the United States》一查,简妮没错,是31 Grace Court。再找出《推销员之死》一翻,老谢也没错,那本企鹅经典版的封底说是康涅狄格州。 阿瑟·米勒是个很可争议的人物。老谢朋友说的那些咖啡茶几装饰书我也有些印象:那本《In Russia》和《In the Country》我旅居英伦那些年看过;《Chinese Encounter》和《Salesman in Beijing》是上世纪80年代我留意英若诚的才情和中国大陆话剧活动的时期找来读的。那时候中外报刊上都登了消息说米勒到北京导演中文版《推销员之死》,英若诚演主角Willy Loman。 那些装饰书其实并不那么难看。老资格的作家了,乘兴凑一本书不会蹩脚到哪里去。老谢说,美国那些不喜欢米勒的人骂的是他越老越保守,跟官方文教部门交情越深厚,连那些旅游书都抱着大美国意识在迷惑远近邦国。塞满政治居心的阴暗角落偶然翻翻很有趣,英若诚好像也给揭发过一些很隐蔽的作为,悄悄流传了一下也都过去了。 当年替美国新闻处翻译《推销员之死》的姚克上半辈子也让政治纠缠过几下。天生是个单纯的文人学者,鲁迅的忘年交,早岁跟中共之友Edgar Snow合作选译过鲁迅的作品,后来写的一出《清宫秘史》掀起大陆上一场批判风云,遐迩闻名。老谢说他没看过姚先生的翻译,揶揄我偏心乱捧。真巧,前几天老战友戴天在专栏里抄引的那两句译文就够祛疑了。 剧本第一幕开笔说:“A melody is heard, played upon a flute. It’s small and fine, telling of grass and trees and the horizon.” 姚克译文:“横笛吹来幽雅的曲子,诉说着芳草、佳树和天涯”。大陆译本:“一只笛子独奏曲悠扬可闻。笛声细弱,娓娓动人,表达出草木和天地的自然情景”。剧本收尾一句说:“ Only the music of the flute is left on the darkening stage as over the house the hard towers of the apartment buildings rise into sharp focus.”姚克译文:“渐暗的舞台上只剩下横笛的余韵,但见房子的上空,笔削的公寓高楼耸峙得更崄巇”。大陆译本:“只有笛声还萦绕在逐渐暗下来的舞台上,这时公寓高楼巍然耸立,团团围住这所房子”。 姚先生中学西学修养饱满,出手漂亮,字字都掂量过,套戴天一句口头禅:“绝不跟你开玩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