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拉宫所见 张洪 |
都说“出国容易进藏难”,在藏区有过吸氧经历的人最有感触。 在布达拉宫,顺着那些被摸成了文物的楼梯把手一级级上攀,同行中的“话涝”纷纷封嘴,代之以此起彼伏的喘息声。一小时的参观时间,“超时要罚款”,已经够让人沮丧,偏偏导游小姐还在一边爆料:上次唐师曾来,我给他讲解了8个小时,你们时间紧,只好走马观花啦。 经过被松石珊瑚、水晶玛瑙等簇拥的各种佛像、法器,有人说“布达拉宫最不值钱的就是黄金”,真的。 楼梯的转角处,昏暗的酥油灯把大殿映衬得如同伦勃朗的油画。在一个斑驳得可以送进博物馆的柱子上,忽然瞥见,一个塑料自行车筐绑在半空中,里面塞满了灰蒙蒙一团东西,像是一筐毛皮,正奇怪是什么法器悬在这里,一眨眼,不对,那毛皮竟在微微耸动,马上凑近细看,哈,原来是一只猫。 这只猫窝头大睡,完全不理会窗外是几度秋风,周围是何等人类。好投入啊,它的睡相,完全分不清哪是鼻子哪是尾巴,它把自己整个缩成一个球形(美国种加菲会说:球形也是身材!),首尾相接,只那微微喘动的身子透着几分“猫气”。相对于猫科的尺寸,这个车筐做成的小床,其悬置的高度,几乎相当于一个微型的摩天楼。在这样高难的地方,爬进来就寝身段要像体操手一样矫捷,嗯,它的“段”位,至少是一个李连杰。 伸出手去抚摩那发光的毛皮,没想到,小东西像入了定一样坚如磐石,任我如何“下手”都不为所动。忙叫住旁边的同事,请他们同赏奇景。同事大剌剌走过,像绕过一根普通的柱子。倒是飞机上的邻坐,一位沉默寡言的摄影师走过来,对着车筐左看右看,也是一番亲人般的抚摩。 据说在西藏人眼里,猫是灵物。搜索一下记忆,在我去过的藏区寺院里,经常见到猫。它们踱着方步,畅通无阻,与愤世又懒惰的加菲猫相比,这里的猫又安静又温顺。在小昭寺,多少藏民风尘仆仆赶来朝拜释迦牟尼佛8岁等身像,而我亲眼看见一只肥猫在正对坐像的一张长椅上坐卧不拘,鸦雀无声。 西藏人相信,人有缘生活在布达拉宫这样的地方,是一种宿世的福报,不知要累积多少生的福德才能修成。猫有九命,难道会有捷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