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民生新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文娱新闻
 第A06版:文娱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体育新闻
 第A09版:体育新闻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奥运专版
 第A12版:来信来论
 第A13版:读者之声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星期天夜光杯·连载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乐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谈话
 第B08版:星期天夜光杯·音乐舞蹈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星期天夜光杯·民间收藏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东方大律师
 第B12版:星期天夜光杯·百姓纪事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4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6版:星期天夜光杯·军事博览
 第B17版:求职周刊
 第B18版:求职·教育培训
 第B19版:求职·教育培训
 第B20版:求职·培训动态
 第B21版:求职·培训动态
 第B22版:求职·培训资讯
 第B23版:求职·培训动态
 第B24版:求职·教育培训
 第B25版:求职·外语培训
 第B26版:求职·移民沙龙
 第B27版:求职·留学动态
 第B28版:求职·留学·招生
 第B29版:求职·培训·留学
 第B30版:求职·留学扫瞄
 第B31版:求职·招生·留学
 第B32版:求职·名校招生
 第B33版:求职周刊
 第B34版:求职·招聘·招生
 第B35版:求职·招聘·自荐
 第B36版:求职·培训动态
第B07版: 星期天夜光杯·谈话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7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去哪里寄托“遗失的美好”

  ■ 袁运涛
  ■ 布鲁诺·卡路奇

  【主持人】

  吴小鲁   

  【本期嘉宾】

  布鲁诺·卡路奇  

  法国音乐剧《小王子》

  导演

  周冉   

  上海译文出版社

  法文编辑

  袁运涛   

  平面设计师

  |主持人的话|     

  在《悲惨世界》《猫》《剧院魅影》等多部世界顶尖音乐剧先后来过上海之后,本周三起在东方艺术中心上演的音乐剧《小王子》,创造了另外一个纪录:除了为数众多的音乐剧观众之外,它也是迄今为止吸引上海文学爱好者最多的音乐剧。甚至还有网友笑言:这也将是一场上海“kidult”(成人小孩)的聚会。个中原因,当然还是原著《小王子》的非凡魅力。

  1943年,法国作家圣埃克絮佩里出版了童话《小王子》,六十多年来,那些意味深长的句子,比如“所有的大人起先都是孩子,可是他们中间不大有人记得这一点”,比如“只有用心才能看见。本质的东西,用眼是看不见的”,征服了全世界的读者。尤其是在越来越多的成年人高唱“我不想我不想我不想长大,长大后世界就没童话”的当下,在人们心目中,小王子不仅仅只是圣埃克絮佩里故事里那个可爱的“小人儿”,而是代表着一切至真至善至美至纯的事物。本期,我们邀请三位嘉宾,一起谈谈成人童话,以及人们在其中所寄托的“遗失的美好”。

  A、《小王子》,一部揭示成人内心的童话

  主持人:《小王子》在全世界都拥有大量的读者,我想先请周冉介绍一下这本书的出版情况。

  周冉:有统计说,迄今为止《小王子》在全世界的销量超过五亿册,翻译语种超过100种。它在法国当然是家喻户晓,《小王子》的法文版是1946年出的,去年法国专门举办过庆祝“小王子”诞生60周年的大规模庆祝活动。在中国,这也是一本常销书,我们在书店里比较容易查到的,就有超过25个不同形式的中文版本,中国几位知名的法文翻译家,都有各自的《小王子》中译本。像我们社周克希先生的版本,就经常会再版。

  主持人:其实说到童话,像我们熟悉的安徒生《海的女儿》《丑小鸭》,还有英国作家巴里的《彼得·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都是写给成人看的。但是,为什么人们会特别看重《小王子》呢?

  卡路奇:圣埃克絮佩里在法国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传奇人物。他首先是一位出色的作家,在《小王子》之前,他写过《夜航》和《人的大地》,而且获得法国最重要的文学大奖;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加入法国空军,成为一名杰出的飞行员,在一次执行飞行任务的时候,人和飞机都一去不复返,这更给他蒙上一层传奇色彩。《小王子》就是以一个“飞行员”的身份叙述的,作者在故事里显示了一种双重性格:一个是“飞行员”,这是现实生活中的自己,他的飞机出故障了,但他还是要完成任务;一个是“小王子”,这是他内心深处的另一个自我,他非常单纯,只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其实,我们每个成年人都有社会的和内心的双重身份,小孩子却没有这么复杂,这决定了《小王子》不是一个简单的童话。

  周冉:我翻译过圣埃克絮佩里的传记《天使与作家》,里面也提到过《小王子》的由来。当时一个朋友看到作者在餐厅的桌布上画画,就问他在画什么,作者回答说,他在画“心中孤独的小人儿”。其实当时圣埃克絮佩里已经非常成功而且有名气了,但他认为自己心中有一个孤独的角落,是没有人可以理解的。传记透露说他的婚姻生活并不太幸福,他的太太“古怪、任性”,“肯定不是一个将带给他向往的宁静的女人”,《小王子》的开头有一句“我就这么孤独地生活着,没有一个真正谈得来的人”,这应该也是作者的真实写照吧。我看这本书,觉得这是很有哲学意味的一本书,比如玫瑰用小刺来保护自己,还有狐狸说的“本质的东西是肉眼看不到的”,这都需要反复读才能理解,也都不是传统童话的写法。如果让我给小孩子讲这本书,我很难完全给孩子讲出它的好处来。

  B、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小王子”

  主持人:《小王子》当中有很多意象,包括小王子、玫瑰花、狐狸、蛇,等等,我想请问各位,印象最深刻的意象是什么呢?

  卡路奇:最让我感动的应该是小王子和狐狸的对话了。小王子因为玫瑰花老是撒娇而离开了她,但狐狸告诉小王子,如果你爱一个人,就意味着你要对这个人负责,不是说今天我们相爱就在一起,明天我们不相爱了就说断就断。我觉得这对现在的人们来说,是关于爱情的最好的教育,你们一旦相爱,就要学会对彼此负责。

  周冉: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王子从一个星球转到另一个星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但不少人都对这个小人儿不理不睬,这让我想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之远、以及彼此接纳的难度。我前面说过,《小王子》其实是一本哲学味道很浓的书,对同一个意象,可能不同的读者会有自己的想法,我很难做一个唯一的定义。

  袁运涛:周冉的说法在我这里就可以得到印证!卡路奇先生提到狐狸的时候,他认为那是一个爱情教育,我对那一段印象却完全是另一种视角。小王子的玫瑰花既骄傲,又很矫情,但狐狸却很善解人意,她说“如果你驯养了我,我就会听得出一个人的脚步声跟别人的都不一样。别人的脚步声会让我匆忙躲回地底下,而你的脚步声,却像音乐一样,把我从洞里唤出来……”我十多岁的时候,看到这里总是非常感动。但故事里呢,玫瑰花再讨厌,小王子还是喜欢她;狐狸再可爱,小王子还是离开她。感情就是这样残酷而且没有道理的,我长大之后,看到朋友因单恋而痛苦,就总忍不住介绍这本书给他们看。

  主持人:卡路奇先生,如果请您用一句最简单的话来介绍小王子这个故事,您会怎么说?

  卡路奇:我想说,小孩子看世界非常的简单,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我们却失去了很多单纯的东西。我希望人们跟着小王子,重新找回遗失的童真和简单。

  C、“小王子”和几米同时风行

  主持人:我个人最早读《小王子》是在十年以前,当时这本书还不很普及,我是在大学图书馆的角落里翻到的,但过了两年才在书店里买到。

  周冉:没错,在我的印象里,《小王子》这本书也是忽然之间多起来的。我在法文系读书的时候,前两年的课程里面,就有圣埃克絮佩里写的《夜航》和《人的大地》的原版节选,我们当然也知道《小王子》,但并没特别关注。有意思的是,到毕业的时候,就已经有同学把《小王子》的中文版本对比作为毕业论文的题目了,你看四年之间的变化就这么大!我自己后来也思考过,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中国的出版社纷纷想起来做这本书呢?小王子在中国先是在一个小范围内被不断提及,然后引起大范围内读者的好奇心。

  袁运涛:你这么说,让我想起王小波。今年是王小波去世十周年,其实王小波作品也是他去世之后才开始畅销的,并且也是从小众转向大众。在我印象里,上世纪的90年代中后期,也是“小众”这个词非常流行的时候。那时网络还没有大规模普及,但却是网络文学和文学板块最有生机的阶段。“生于七十年代”、“港版的射雕”、“日剧热”,都是那时候出现的。

  周冉:如果我们倒回去想,那时候的网民,层次应该要比现在高,《小王子》这样的书被提及是很自然的事情。就是这一小部分人的爱好和声音,被人们注意到了,然后被广泛传播开来。但我觉得人们喜欢《小王子》,更重要的就是一种内心情绪的表达吧。几米的绘本也是那一时期出现的,你看他笔下那些淡淡的、纤细柔弱的小人儿,与现实世界几乎是格格不入的。但人们就是喜欢几米,觉得他画出了自己内心的脆弱不安。

  主持人:我们是否这样认为,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是中国社会经济层面空前高速发展、但人们精神层面可能滞后的阶段,人们很容易显示出圣埃克絮佩里那样明显的双重人格,或者几米笔下人物对外界的惶恐不安?

  袁运涛:我个人赞同这种说法。我有段时间也研究过几米的绘本,发现他很容易让读者产生“移情”作用,读者自动把自己想象成为书中那些敏感细致、但总是受命运冷落的“边缘人”,这其实是源于时代背景给予个人的压力——人们总感觉自己是弱势的、受忽视的,担心自己跟不上时代步伐。

  D、“kidult(成人小孩) ”是童心未泯还是趋利避害

  主持人:卡路奇先生提到“遗失的童真和简单”,我个人也注意到,“成人小孩”的现象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比如S.H.E的《不想长大》就得到很多成人的共鸣,还有大多数卡通品牌的主要销售对象都是成人。

  袁运涛:成年人通常会把“成人小孩”美化为自己的“童心未泯”,事实上却只做到了一半。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希望享受蜡笔小新那样的小孩权利,不管怎么耍赖皮,反正是小孩嘛,都可以得到他人的原谅;但与此同时呢,并非每个人都愿意尽到像小王子这样的小孩义务,比如说与人为善、原谅别人的过失、愿意不求回报地去帮助他人,等等。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很多人都说自己最想做加菲猫,每天除了吃就睡,但很少有人说他想做机器猫,因为哆啦A梦虽然本事很多,但都是为主人康夫服务的——愿意做康夫的人倒是不少。从本质上来说,“成人小孩”,就是人们一种趋利避害的心理吧。当然,我是非常赞同人人都保持一颗童心的,但那很难。

  主持人:这倒是一种新鲜的观点。那么,现在很多广告愿意动用婴儿或卡通,成年人喜欢看童话和卡通片,是出于怎样的心理作用呢?

  袁运涛:用婴儿或卡通做广告,当然有产品本身的因素存在,比如婴儿奶粉、尿布,尽管有明星代言人,画面里也肯定得有个漂亮宝宝爬来爬去,吸引人们的眼球。广告里婴儿的存在,除了说明产品用途,更重要的是,要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们对广告的逆反心理。比如某女星做化妆品广告,如果她只是一个人对着镜头说“想像我一样漂亮吗?就用某某产品吧”,底下的观众,尤其是女观众,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想“你以为你是谁?你以为你自己多漂亮?”可爱的婴儿、傻傻的卡通角色、抽离现实的童话,这些之所以会给人一种心理慰藉,是因为他本身完全没有攻击性和伤害性,在他们面前,平日里神经紧张的人们更容易放松心理防线,从而感到彻底的轻松。某种程度上说,那些孩子寄托了成年人心中“遗失的美好”吧。

    本版图片  音乐剧《小王子》剧照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