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开“绿色通道”? 苏艺青 进华中学预备(5)班 |
6月7、8、9日,正值初夏,还不是很热。 就是在这三天,对11万考生来说,这三天毋庸置疑是可以决定他们人生的。 他们为了梦想,曾经日以继夜地复习,或许已经能用废寝忘食来形容。也许,对考生们来说,社会在这三天给予他们帮助和便利是理所当然的,毕竟他们也不容易。 可是每当高考第一天,新闻中又多了些什么? “高考第一天,某某同学因为走错考点,焦头烂额,好心的民警驾驶警车让他及时赶至考场。” “高考第一天,某某同学因交通堵塞,心急如焚,最后由警车开道,众人让道,她终于有惊无险到达考场。” “高考第一天,仍有几个‘马大哈’,漏带准考证,怎么办呢?幸亏社会多方相助,他们没有错过考试。” 这样的例子太多,数不胜数,不少人由于社会的援助才得以参加考试。可这对考生真的有益吗? 这些援助,虽然解了考生们的燃眉之急,可也同时助长了他们丢三落四的陋习,他们可能会想:反正有社会群体的帮助,忘带准考证又无所谓。那么,在高考第二天、第三天,便要动用更多社会群体的力量来“援助”考生。是否想过,若所有考生皆有丢三落四的陋习,那么,那几日,又有多少人要去帮助,社会群众的力量还够么? 的确,可能就是一位高材生由于种种原因耽误考试,导致少为国家输送了一位“栋梁之材”。可,想过吗?若这位“栋梁之材”从事火箭设计的职业之后,由于粗心而少设计一个螺丝,那么火箭升空后或许再也无法安全着陆了。 寒窗苦读了数年,只盼那辛勤的汗水没有付诸东流,考生们的想法我们何尝不知道呢?因为自己的粗枝大叶而没有被理想中的大学录取,甚至还得复读一年,这的确让人痛彻心肺。但有了刻骨铭心的经历,留下了惨痛的伤疤,那么这一辈子也不会去触摸它,去经历它。 但,依旧,在蓝天之下,有不少社会群体为考生们伸出“援助之手”,开启“绿色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