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契机与青年文明 金大陆 |
编者的话 舆论都说,2010年世博会为上海的新一轮跃迁提供了机会。究竟如何以世博为抓手,推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我们从本期起约请学者从不同视角提供意见,敬请读者垂注。 西方诸多语文中的“文明”一词,均源自拉丁文“Civitas”(意为“城市”),可见“城市”与“文明”的渊源关系。据有关材料:1800年,全球仅有2%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至1950年,这个数字迅速攀升到29%,至2000年,世界上大约有一半的人口迁入了城市。根据联合国的预测,至2010年,即上海世博会召开之际,全世界的城市人口将占总人口的55%。 2010年世博会能否成功举办?很重要的一点, 与其说取决于场馆、招商、展览、交易等硬件因素(有政府强力推进,不必担忧),不如说取决于人口(具体说来如上海市民)的综合素养。 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标示出显发城市特征的“城市地标”;城市社会学研究强调“城市公共空间”。在上海,过去的“城市地标”是外滩、城隍庙、南京路、徐家汇等,现在又增加了新天地、百盛广场、大剧院(包括在建的世博会场馆)等。而“城市公共空间”相对于“家庭私密空间”的“亲人社会”和“单位空间”的“熟人社会”而言,则是个“陌生人社会”。正是在这个“陌生人的空间”里,彼此不知道对方的身份、文化、个性等情况,陌生人社会的沟通交往就会带来社会公共准则,比如:礼貌、礼仪、谦让、遵守公共规则等。一项有价值的跟踪调研报告提示:不管是上班日,还是双休日;不管是寒暑假,还是国定长假,在上述“城市地标”中流动的人口,75%—85%以上是青年人(包括外地、外国来上海的青年人)。反之,65岁以上老人的日常活动半径,一般不超过5公里。原来,这座城市的个性和风貌等,主要是由充满活力的、流动的青年人群来体现的,也即青年人群的服饰、打扮、音容、笑貌、情绪、姿态,以及种种行为举止,才集中而经典地表达这座城市的品质和风格。而事实上,当今许多中老年人的审美情趣(化妆、装束等)也都渐渐地向青年人看齐呢。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希冀全体市民穿得更美丽,笑得更灿烂,态度更谦和,举止更文明。率先努力的应该是青年人,青年人加油! 评论 07071511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