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洪为何不闻炸坝声 马姝瑞 杨玉华 |
爆破分洪,曾经是淮河行蓄洪的重要手段之一。一声声炸坝的巨响、爆破激发的掀天巨浪,曾深深刻在了多少人的脑海里。今夏,淮河流域遭遇1954年以来的最大洪水,目前淮河安徽段已经启用了8个行蓄洪区,却无一采用这种方式开堤分洪。 为什么要改炸坝为人工切口?记者向现场的颍上县水务局局长胡波提出疑问。 “炸坝是一种破坏力很强的分洪方式,首先是不经济。”胡波说。2003年淮河特大洪水中,邱家湖蓄洪区炸坝蓄洪,烈性炸药把堤坝炸出一个100多米长的“大口子”,洪水急泄而下,把堤内侧硬生生“砸”出一处50多米的深坑。灾后重建为堵口填坑,投资了100多万元。而炸坝形成的激流从过大的缺口携带巨量流沙碎石,覆盖了大面积的农田,为清理这部分沙石,又耗资1400多万元。 炸坝方式也不科学。汛期运送大量炸药,本身就具有一定风险。更重要的是,烈性炸药的巨大破坏力对坝基可能形成一些不可见的“内伤”,影响整个坝堤安全,也为以后的复堤增加了难度。而且,如果控制不慎,也可能影响在场群众的生命安全。 近年来行蓄洪区基础设施不断趋向完善,国家投资在很多行蓄洪区建起了闸门,需要使用时,一按电钮闸门升降自如。今年很多行蓄洪区已经开始提闸泄洪了。 阜阳市水利部门的专家说,过去,由于防洪工程体系不够完善,调控调度措施不够成熟科学,遇特大洪水时强调拼命保堤,实在顶不住了,为了快速分洪,只能炸坝。而近年治淮骨干工程陆续建成,加之行蓄洪区的调度准备早、预案足,干部群众“心中有底、出手不慌”了。更重要的是,今年抗洪,无论采取哪一种应对措施,都强调以“生命至上、以人为本”为前提,因此不再需要像炸坝行洪的这种激烈方式了。 新华社记者 马姝瑞 杨玉华 (据新华社安徽阜阳7月14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