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上海边界行
 第A11版:民生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建军80周年特刊
 第A18版:八一特刊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广告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深度报道
 第A28版:股市分析
 第A29版:投资理财
 第A30版:公众服务
 第A31版:读者俱乐部
 第A32版:读者俱乐部
 第B01版:长三角周刊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 · 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 · 诗意居住
 第B12版:景点指南·专版
 第B13版:广 告
 第B1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5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6版:资讯生活·旅游
  
2007年7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药瓜”“泥瓜”袋装整卖低价诱人
流动瓜摊买瓜当心“吃药”

郭剑烽 范小锋


    小货车停在马路边,马甲袋套着二三只西瓜,挂出十分低廉的价格向路人兜售。此类瓜摊眼下常在普陀、闸北、长宁等区流动。昨天,家住长风二村的忻菊花大妈,提着剖开的西瓜满街找寻:“都是催熟剂喷熟的,这么怪的味道谁敢吃呀?”普陀区食品监管部门和区消保委在此提醒消费者:买西瓜要小心。

  “药瓜”整袋卖

  色泽浆红,瓜瓤间丝丝缕缕纤维结块,中间还往往裂口——剖开忻大妈买来的两只所谓包熟包甜的西瓜,邻居孙阿姨试着尝了一口,不禁蹙眉,既不像馊味,也没有甜味,满嘴中药酸涩味。“这是典型的过度施加催熟剂和保鲜剂造成的口味转变,而且喷药时间肯定不长。”区食监部门和区消保委的“老法师”断定。根据卖瓜人的行为特点分析,这些人事先知道这是一批喷了药的西瓜,一般在产地批发价为每公斤0.8元,加价到每公斤1.6元,因打着“8424”的招牌,价格又比同类瓜便宜0.7至0.8元。

  昨天,记者在白兰路中山北路口、武宁路中江路口看到两处游动的瓜摊,没有秤,全部袋装整卖,叫价15元一袋,内有3只西瓜,经讨价还价10元也能成交。在白兰路,记者发现这批西瓜皮色较深,尤其条纹呈暗青色,没有南汇和温岭“8424”西瓜那种淡青和细毛茸茸的新鲜感,叫卖者穿着较为干净,有的还穿着皮鞋。

  “药瓜”如何产生?据知情人披露,在上海邻省的洪水区,当地瓜农舍不得把被洪水淹过的西瓜处理加工成喂猪的饲料,企图喷洒催熟剂来加速瓜瓤变红,有的由于喷洒剂量大,出现似药非药的怪味。

  “泥瓜”易腹泻

  “这西瓜怎么这么脏?”听见有人嘀咕,卖瓜的中年男子急忙解释:这些瓜是上午刚从瓜田采摘运来的,因此带有泥巴。有细心的顾客发现,西瓜不但满身黄泥,连瓜叶也泥迹斑斑,“明显是由于长时间浸泡在泥水里造成的。”几名顾客解开塑料袋想看个仔细。“不想买就别解袋子!”中年男子开始不耐烦了。

  据水果协会有关人士介绍,由于西瓜盛产季节正值长江流域汛期,每年都有一批瓜田遭水淹。这批遭污水没顶的西瓜,不但保质期短,食后引起腹泻更是常事。这类“泥瓜”比较容易辨别,因为西瓜粘上泥巴后,如果用清水洗净,更不容易保存,所以大多卖相不好,于是有些卖瓜人想出用黄色马甲袋捆扎整卖的办法。

  “歪瓜”要辨清

  近年来流动瓜摊为何越来越多?城管部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过去到了西瓜上市季节,为方便进城的瓜农销售,经过批准,可以在指定路段、指定区域、指定时间买卖,一般临时占道不超过45天,这样也方便消费者解决买瓜后遇到的问题;而一些边走边叫卖的“货车瓜”“黄鱼车瓜”均在被禁售之列。但“这种审批设摊卖瓜的规定已经废止5年多了”,眼下,随意、自由叫卖成了卖瓜人的主要销售方法。

  普陀区食监、工商和消费者协会希望消费者多长一个心眼,对如下摊点的瓜不买或慎买:

  ■ 没有固定摊位,仅凭一辆运瓜车“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瓜摊;

  ■ 用塑料袋捆扎打闷包销售,而且价格要比市场均价低30%至40%的;

  ■ 一些卖鸡蛋、大米甚至粽子的摊位兼售西瓜,摊主往往声称是自家瓜田种的。

  记者 郭剑烽 特约通讯员 范小锋

  评论 0707171070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