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上海边界行
 第A11版:民生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建军80周年特刊
 第A18版:八一特刊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广告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深度报道
 第A28版:股市分析
 第A29版:投资理财
 第A30版:公众服务
 第A31版:读者俱乐部
 第A32版:读者俱乐部
 第B01版:长三角周刊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 · 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 · 诗意居住
 第B12版:景点指南·专版
 第B13版:广 告
 第B1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5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6版:资讯生活·旅游
  
2007年7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年轻一代变成“不沾锅”
家庭厨房渐显“断层” 社会厨房日益走俏
秦武平 查敏杰


    读高中的儿子放暑假在家,家住浦东临沂路的王女士反而更添了桩心事:自己和丈夫都是双职工,中午谁来给孩子做饭?儿子却不以为然,叫盒饭公司送呗,省时又省力。看看身边同事的孩子,15岁到25岁的年轻人80%以上属于“不沾锅”,平时在家从不下厨房,不碰锅碗瓢盆,而40多岁王女士的同龄人大多十二三岁就会烧饭做菜,而如今,家庭厨房不可避免将出现“断层”。

  周末猛增“蹭饭族”

  “烧饭做菜这种小事,不必要早学,将来孩子成了家,自然学会下厨房。”对于18岁的孩子不会做饭,王女士倒不心急,但也有一些有相似想法的父母,现在有些觉得不对劲。28岁的小吕结婚有一年多,家中装修精致的厨房几乎成了摆设,闻不出什么油烟味。工作日,小两口午饭在各自单位解决,晚饭要么继续吃单位食堂,要么顺路从“新亚小厨房”带几份熟食回家。双休日,夫妻双双把家还,隔周到双方父母家“蹭饭”,吃饱喝足后还要为第二天早餐备粮。像小吕一样,如今双休日爱往父母家跑的年轻夫妻日益增多,大多属于不愿自己下厨的“蹭饭族”。还有些好心的家长,担心小两口平日里没吃好,会做些好菜送上门给孩子打牙祭。

  新生代“不沾锅”日益扩容,一方面是因为年轻人厨艺不精,另一方面算过经济账。一般自己做“一荤二素”两个菜,各类买菜费用25元左右,还要灌一小时的油烟。但下班回家带些成品菜,也差不多这点价钿,还省了一部分水、电、煤费。还有些家长则“鼓励”高中生子女将来成为“不沾锅”:只要考上名牌大学找个好工作,将来请钟点工或保姆来做饭菜,这样的生活才潇洒。

  社会厨房来“分餐”

  一项统计数据表明,现在上海年轻夫妇家庭厨房利用率只有47.1%,周末难以去父母家“蹭饭”就喜欢到餐馆里“腐败”(大吃大喝)一番,很少有在家亲自做饭烧菜。经济界人士认为,家庭厨房日渐“衰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进步,随着工业化餐饮业快速发展,年轻一代的吃饭问题正逐步被一个个家庭厨房之外的标准化、工业化、产业化的“社会厨房”包办了。目前,本市工业化餐饮比例已达全市餐饮消费总额的10%,并且年增速在30%到40%之间。也就是说,市民饮食这块市场大“蛋糕”,正渐渐被社会厨房来“分餐”,把一部分年轻人从家庭厨房中解放出来。对于回家需要休息、缺少时间做饭菜的年轻“忙人”来说,社会厨房帮上了大忙,会做饭菜的年轻人为省时省力也懒得下厨了。

  家庭厨房需“补课”

  但社会厨房的发展,并不代表家庭厨房要退出历史舞台,对那些“不沾锅”来说,还是需要在这方面“补补课”。已有个一岁多小囡的沈女士,最近正忙着搜集这种营养菜谱学做菜。本来,她家厨房已多年不闻油烟味,夫妻俩为省事常吃方便盒饭或熟食品。现在多了一个孩子,要吃得更健康均衡了,有时也要自己下厨应付这张“小嘴巴”。去年到法国留学的小俞,也不得不提前“补课”,自己一个人在国外学着“开伙仓”,只恨自己当年没有向父母学做菜,但不管怎样自己做出来的中餐总比洋面包、奶酪好吃多了。

  也有一些父母不希望家庭厨房“断层”。有些吃过苦的家长认为,让孩子从小学做菜,有利于帮助他学会独立并让孩子懂得承担一些家庭责任。时下,大量“不沾锅”的出现,与现代生活快节奏、社会分工细化和父母过分关爱都有关系,使得独生子女渐渐远离厨房。但不管怎样,家庭厨房不会像旧时煤炉一样,慢慢从现代社会消失。

  本报记者 秦武平 实习生 查敏杰

  评论 0707171110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