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上海边界行
 第A11版:民生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建军80周年特刊
 第A18版:八一特刊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广告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深度报道
 第A28版:股市分析
 第A29版:投资理财
 第A30版:公众服务
 第A31版:读者俱乐部
 第A32版:读者俱乐部
 第B01版:长三角周刊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 · 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 · 诗意居住
 第B12版:景点指南·专版
 第B13版:广 告
 第B1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5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6版:资讯生活·旅游
  
2007年7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领导干部要到一线倾听民声
——二评本报“夏令热线”开通15周年
叶益


  新民晚报“夏令热线”开通15年来,年年求新求变,但万变不离“关注民生”,不离更加迅速、有效地解决百姓的身边事。特别是今年首次开设各职能部门处长“夜间值班”,力求对市民投诉处理不过夜。

  到一线接听市民来电,这种与民众直接沟通已持续了15年,深受百姓喜欢。每年夏天一到,就有市民询问:“夏令热线”哪天开通?原因是领导干部在这时借媒体平台更加及时了解百姓所思、所想、所盼,将民众的呼声视为第一信号,将解决民众疾苦视为第一任务,将实现民众的实际利益视为第一目标。

  15年来,夏克强、蒋以任、韩正、杨雄等8位主管市领导相继来本报当“首日接线员”,同时在现场立马与职能局局长商议解决方案,就是一时难以解决的事,也做到件件有回音。1993年创办初期,城市建设欠账多,短水缺电,“热线”成了“应急热线”。记得最早“夏令热线”开通 ,夏克强将抢修车调到报社门口,随时指挥救急。韩正曾连续接听5年电话,感到来电从“关心小家”变为“关心大家”,对城市管理提建议的多了,为此在2000年他建议报社征集市民“金点子”,结果收到100多条,不少被职能部门采纳实施。正是各级领导干部,在“夏令热线”的第一线体察民情、顺达民意,这种诚心、责任心使得“热线”常办常新、深得民心。

  作为领导干部,其工作方式一般主要是看文件,听汇报,这当然是合适并且必要的;但若要不断提高领导水平,不断提高为民执政、为民谋利的能力,离不开广开言路、问计于民这一环。或有人会说,接接电话,听听普通人言,不会是“作秀”吧?错!这不仅是态度问题,而且是立场问题,爱民乃为民前提。老百姓当然是最讲实惠的,你不让他从身边细小的事情、具体的变化来观察来体验政府的行为,所谓多办利民之事,又从何说起? 一个整天呆在办公室会议间的干部总免不了会不通民气,长此以往,就堕入脱离群众这一执政者“最大的危险”!

  今年的“夏令热线”,每天下午4—8时处长们“到岗”“值班”,在专线上接听下班后百姓的呼声,解决突发的问题,并要将接听处理的心得写成文章,在本报刊出,接受群众的考评。这样用心扎在一线前沿,心离百姓更近了,心想百姓更多了,老百姓就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利益。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