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焦点
 第A03版:要 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特别报道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特奥专版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广告
 第A21版:投资理财
 第A22版:股市分析
 第A23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拨
 第B03版:广告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 · 美食物语
 第B11版:好吃 · 吃遍中国
 第B12版:好吃 · 美食地图
 第B13版:上海地产
 第B14版:上海地产
 第B15版:上海地产
 第B16版:广 告
 第B17版: 广 告
 第B18版:广 告
 第B19版: 广 告
 第B20版:广告
第A02版: 焦点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7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7月17日,我国5名医护人员获得第41届南丁格尔奖章。昨天,本报记者采访2位获奖者——
病人,是白衣天使最柔软的牵挂

叶 薇

  ■ 图为陈海花在利比里亚照顾病人
  ■ 图为手捧鲜花的泽仁娜姆

  驻京记者  叶 薇

  她们,是奋斗在临床一线的战士;她们,是给无数病患者带来生命希望的天使;她们,是用慈爱之心呵护病人的“提灯女神”。7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国红十字会名誉会长胡锦涛为5名中国医护人员颁发第41届南丁格尔奖章。荣誉背后,有着怎样动人的故事?

  陈海花  像南丁格尔那样去战斗

  陈海花,38岁,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总护士长。2006年3月,担任北京军区首支赴利比里亚维和医疗分队护士长,被联合国授予“和平荣誉勋章”。

  采访陈海花不容易。前天领完奖,她立刻投入工作。上午,到儿童医院7个病区查房,向各个护士长交待工作细节。下午,接待一个儿科病人,向家属解释治疗方案。16时,当记者把她“堵”在病房门外时,她神色疲惫,喉咙沙哑。

  虽然难掩倦容,可她口罩上的那双眼睛还是笑意盈盈,仿佛在温柔地和你说话。一直以来,这双眼睛温暖了无数病人的心。

  “希望病人遇到困难第一时间想起我” 

  陈海花的办公室很简陋,除了一套办公桌椅什么都没有。桌上整整齐齐放着一排书:《外科护理学》《国内外护理新进展》《整体护理临床问答》……几乎每本书都有“护理”二字。她从事护理工作20多年,从创伤急救科、心内科到儿科、重症监护室,几乎遍及医院所有科室,始终奋战在临床一线。

  采访时,不时有记者打电话约她采访,她总问能不能晚上再聊。“白天的时间属于病人,都用来接受采访,我的病人怎么办?”很少有总护士长像她这样,大部分时间和病人在一起。每星期抽一两天跟班,与值班护士一起完成每个工作流程。每当有病人入住,她就戴好胸牌,到病房介绍:“我是护士长陈海花,有需要请随时找我。”这样做,只为了病人遇到困难能第一时间想到她。

  年初,一名身患晚期肿瘤的老人病情急剧恶化,拒绝任何治疗和护理。陈海花不顾老人暴躁的脾气,三番两次到病房看望他,找他谈心,分享生活中的趣事。还为老人制定详细的护理疗程,防止各种卧床并发症,减轻了他的痛苦。一天,老人的儿女们捧着一束红玫瑰送到陈海花面前,说老人的病很重也很痛苦,但内心却很快乐,给她送花是老人最后的心愿。那一刻,陈海花眼眶湿润了。

  陈海花住在医院旁的家属楼,但为了节约时间,她中午很少回家吃饭。女儿今年9岁,她几乎没有护送过女儿上学。她和护士们打成一片,大家总笑嘻嘻地叫她“陈总”。她在护士里最年长,可总觉得自己还年轻,有使不完的劲。

  “艾滋病患者呕出的鲜血刺痛了我的眼睛” 

  2006年3月,北京军区总医院成立赴利比里亚维和医疗队,陈海花主动请缨,带领7名护士来到利比里亚第四战区绥德鲁。缺水、断电,没有一条像样的马路,随处可见衣不蔽体的乞儿,满耳都是患者绝望痛苦的呻吟。当贫瘠与病痛这么赤裸裸地展现在眼前时,她哭了。

  在医疗队日常接触的病人中,疟疾、结核、艾滋病和各类热带传染病患者占很大比重。病区环境简陋,防护装置简单,护理时必须与病人近距离接触,穿刺、抽血、处理呕吐和排泄物,护士们随时面临受感染的威胁。

  医疗队接诊的第一例病人,是一名患艾滋病、开放性结核并感染恶性疟疾的埃塞俄比亚维和士兵。看见一个鲜活的生命被折磨得只剩20多公斤,看见床单上印满患者呕出的鲜血,陈海花的眼睛被刺痛了,嘴里却冷静如常:“我是护士长,我比你们有经验,这个病人交给我。”她穿上防护服、戴上胶皮手套和口罩,从容地走进病房,配合医生做好各项急救准备。完成治疗后,她又小心翼翼地处理被污染的床单被子,倾倒、消毒排泻物,帮患者擦身……

  走出病房时,她浑身湿透。“其实,这是我第一次护理艾滋病人。”病人不能进食,陈海花就自制简易的营养器材,把牛奶、鸡蛋和饼干泡在一起,然后用纱布过滤,滴入患者的嘴。

  “最珍贵的礼物是维和战士送的围巾” 

  在利比里亚8个月,陈海花留下许多人生中的“第一次”:第一次接诊艾滋病人、第一次转诊危重病人、第一次护理疟疾患者、第一次护理革登热患者……每完成一次护理,她都要记下体会,告诉队员注意事项。

  在利比里亚,陈海花结识了一个亲密的“革命战友”。“他叫莱蒙,是埃塞俄比亚的维和士兵。他是我的战友,也是我的病人。”一次,一名艾滋病晚期并发肺结核的疟疾患者持续高烧、腹泻。陈海花24小时守在病床前观察病情,每隔2小时换一次床单,擦一次身。莱蒙是患者的战友,看到这一幕,深受感动。从此,他成了陈海花的“跟班”。

  大部分埃塞俄比亚官兵不懂英文,莱蒙就自告奋勇当翻译,还和陈海花合作为官兵制作了英埃文对照的饮食清单。当病人在床单上留下大量排泄物和鲜血时,莱蒙总是在一旁默默地帮陈海花清理。维和期间,莱蒙不幸患上疟疾。陈海花得知后,第一时间给他送药、细心照料,还把自己的水果送给他。

  临别时,莱蒙专门从埃塞俄比亚带回一条具有民族风情的围巾,送给陈海花。“这是最珍贵的礼物,它代表了我们并肩作战的岁月。”

  泽仁娜姆  伺候麻风病人的公仆

  泽仁娜姆,37岁,青海省同仁慢性病防治院主管护师,长期照料麻风病人。在她的提议下,因麻风病致残的病人一律纳入当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见到泽仁娜姆时,她手里提着两袋北京烤鸭。“第一次来北京,也不知道该带点什么,想来想去,还是带这个吧。”脸上带着高原人惯有的红晕,嘴角溢出纯纯的笑。这两天,她吃不好睡不好,因为,她想家了,想念高原的空气,想念与她朝夕相处的病人。

  “不想错失每一个帮助别人的机会” 

  “护士在藏语里的意思是‘伺候病人的公仆’,照顾病人是我应该做的。没想到会获得这么大的荣誉。”前天晚上,娜姆一宿没睡,脑袋里一直回放领奖的情景。“总书记对我说了两句话,第一句问我从哪里来,第二句希望我继续努力。”娜姆笑得格外开心。

  “照顾麻风病人不害怕吗?”很多人这样问娜姆。在藏族的传统观念中,麻风病被视为“不治之症”。麻风病人普遍被歧视、被驱逐、被迫害。1994年,当娜姆调到青海同仁慢性防治院,开始护理麻风病人时,她的弟弟甚至扬言要和她断绝来往。

  “因为病毒侵犯,有的病人严重毁容,但我从来不害怕。”对麻风病人,娜姆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一次,她在菜场旁看到一个乞丐两眼凸出,嘴巴歪斜,很像麻风病的症状。她想等买完菜再问他的情况。没想到,等她从菜场出来时,乞丐已不见踪影。娜姆很后悔,责问自己为什么不第一时间去问,难道买菜比病人的生命更重要吗?从那以后,娜姆发现有麻风病人的线索,她总在第一时间排查、寻访。

  “一连十多天不回家是常有的事” 

  有的麻风病人虽然暂时治愈,但有可能复发;一些偏远县乡还有许多没被发现的患者。为了减少传染源,娜姆主动担负起寻找麻风病防治线索的调查工作。青海省方圆几百公里有病人的县乡,都是她的阵地。各个县乡很分散,不少地方开不进汽车,娜姆经常步行几个小时,走家串户,寻找每一个线索,经常一连十多天不能回家。

  有的病人不愿意让乡亲知道自己得过麻风病,对娜姆冷言冷语,甚至闭门不见。娜姆总是耐心等候,有时候在大太阳下一等就是几个小时。在随访中,她还当起乡卫生院的培训老师,教医务人员学习麻风的诊断知识,帮助他们建立每一个病人的病例档案。大部分麻风病人是失去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生活困难,娜姆及时提出,麻风病人应列入政府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发放范围。

  “娜姆,你来啦,菩萨永远保佑你” 

  麻风病人的护理很特殊,由于身带残疾,又忍受不了社会上的歧视,大部分麻风病人终身不出院。医院划出一大片土地,盖了几排房子,为每个麻风病人安排一间,既是病房,也是宿舍。“我们医院像一个村子,病人和我们之间就像亲人,大家相处得很和睦。我们这里的病人还很长寿呢!”每天早上8时,娜姆到病区看望每一个病人,为他们送药,检查身体。更多的,是交流。“他们很孤独。不用心与他们沟通,是做不好护理工作的。”

  病人可以在附近的地里种蔬菜,经常有人把收获的土豆、菠菜塞给娜姆。她心里暖洋洋的,却不忍接受。“种一次菜,特别辛苦,让他们留给自己吃。”一位藏族老奶奶在医院呆了十几年,无儿无女。娜姆每次查房时,总要跟她多说几句。知道老人喜欢吃酸奶子,她就定期送。每年春节前,她都为老人买新衣、送食品及生活用品。老人的眼睛不好使,只要听到娜姆走到身边,不用说话,老人便握住她的手说:“娜姆啊,你来啦,菩萨永远保佑你。”

  【焦点链接】

  除了陈海花、泽仁娜姆,还有3位医护人员获得第41届南丁格尔奖章——

  聂淑娟  60岁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专家组组长。从事护理工作40多年来,她曾经在“生命禁区”帕米尔高原为牧民接生,不顾新生儿面部的血渍、羊水、胎粪,口对口将孩子嘴里的羊水吸出来;她曾经为双手溃烂的麻风病人换药。退居二线后,她出版了5本护理学专著,不顾自己身患高血压、糖尿病,往返于南北疆讲课,足迹踏遍了新疆的各个地州。

  丁淑贞  56岁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主任。她参加过唐山大地震的救援工作,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表现出色。她设计出医嘱备忘录、护理管理考评记录表,提高了管理效率,在各省市医院推广应用。她还为医院护理人员撰写了一本工具书,护理工作的制度、职责、规范、标准一应俱全。

  罗少霞  57岁 澳门镜湖医院护理部主任。30多年来,她为推动澳门护理专业发展不遗余力,创立澳门护士学会、推动澳门护士学会进入国际护士会,成立护理大专班,推动护士继续教育。她出钱出力,对癌症患者付出关爱与帮助。评论 0707191020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