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秋|评|球| 走吧,朱广沪 晏秋秋 |
人生有些舞台,要么你自己走下去,要么被赶下去。 所以,现在对朱广沪,应该说“别了”,而不是“再见”。任你千种委屈,万般无奈,但成王败寇,自古皆然。打平就能出线,输三个球还吃零蛋,你还要什么理由,你还有什么理由? 必须跨过这道“坎”。但吉隆坡、新加坡,国足还是命断那座“坡”。历史常有惊人的相似,但历史不会简单重复。 事到如今,再去评说昨役换人或变阵,再去分析“定位丢球”,已没有实际意义。空前孱弱的国足,无比弱势的主帅,还有背后不懂装懂的官僚,周边粉饰太平的“歪嘴”,中国足球用又一个深刻无比的“小组出局”,诠释从“技不如人”到“人不如人”的转变。 事实证明,中国足球从上到下,缺乏男人。既缺乏当年范志毅、郝海东般特色鲜明的球员,也缺乏如年维泗般敢于承担责任的“硬肩膀”。太多人在赢球时争功,输球时委过,谁也没在乎,中国足球正一天天沦落。 突然想起了米卢。想起了“快乐足球”,想起了“态度就是一切”。潇洒的米卢和落魄的国足,形成鲜明的对比。0比3这样一个夜晚,一个假设油然而生——如果中国足协能容忍米卢的那些“出格”,中国足球会不会这么输,会不会这么死,会不会这么窝囊? 可惜,一切的假设都没用了。“听话”的朱广沪没有那份狡猾,绿茵场也不会理睬这份服从。 今天凌晨,一名国脚打来电话,在那头泣不成声。男儿有泪不轻弹,但面对他的哭声,我也无言以对。最后20分钟的崩溃,像极了中国足球这些年来的历程。有惊喜,有成功,但更多的是失败,是无奈。最后只能挂上电话,叹一句“卿本佳人,奈何踢球”。 只是不知道,这样一个夜晚,中国足球的管理者们,是否也有着同样的自责? 朱广沪还是走吧。在国足,赢球时他是摆设,输球了,他就是挡风的墙,替罪的羊。走了朱广沪,谢亚龙能否站出来说上一句“向我开炮”?没了朱广沪,请“谢掌门”接招! 晏秋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