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焦点
 第A03版:要 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特别报道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特奥专版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广告
 第A21版:投资理财
 第A22版:股市分析
 第A23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拨
 第B03版:广告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 · 美食物语
 第B11版:好吃 · 吃遍中国
 第B12版:好吃 · 美食地图
 第B13版:上海地产
 第B14版:上海地产
 第B15版:上海地产
 第B16版:广 告
 第B17版: 广 告
 第B18版:广 告
 第B19版: 广 告
 第B20版:广告
    
2007年7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演员健康和观众利益都重要
——《妈妈咪呀!》在沪演出替换主角带来的启示
杨建国

  ■ 《妈妈咪呀!》在沪演出一场景 孙中钦 摄

    在连续参演了6场《妈妈咪呀!》之后,昨晚,从伦敦飞到上海救场的娜达莎终于安闲地坐在了观众席里。索菲的A角扮演者凯蒂,经过治疗和休息,昨晚又生龙活虎地出现在舞台上。据了解,同时病倒的B、C两位替补演员,目前身体也已基本恢复,这几天即可登台表演。短短6天里,《妈妈咪呀!》经历了演员病倒、紧急停演和万里救场的风波,虽然有惊无险,但在本地观众和演艺界人士中却引起了议论。

  做法中外有区别

  在《妈妈咪呀!》停演的前一天,上海也有一位演员因病差点难以登台,但她为了保证演出正常进行,打了激素照常表演,让观众非常感动。“心中装有观众,带病坚持上台”,在国内演艺界历来被视为高尚的艺德。这样的事屡有发生,记者也时常耳闻目睹。因此,本地文艺院团的一些人士得知《妈妈咪呀!》剧组中病倒的演员只因头疼脑热,即所谓的“热伤风”就停止演出后,均很惊讶。

  近年来,国外文艺团体频频来沪,这类事情也偶有发生。有一次,德国一家歌剧院来沪合作上演瓦格纳歌剧《漂泊的荷兰人》,由于主要演员不适应上海的气候,在排练中嗓子出现过敏,为此,这家歌剧院院长马上从欧洲调来了另一位演员顶替,并且安排了替补者。然而在正式演出时,顶替的演员又明显嗓音疲劳,甚至出现嘶哑,歌剧院院长又毫不犹豫地临场更换演员。事后,这位院长向主办方表示了歉意,同时说:“根据我们国家的法律,演员的健康必须得到保障,否则我就要被罚款,甚至坐牢;而且,演员在舞台上,必须以最好的状态表演,这样才能不损害观众的利益。”

  健康应放第一位

  按照通常的思路,演员即使病倒,如果只是“小毛小病”,只要抓紧治疗,还可争取尽快上台。因此,有的演员不惜大量使用抗生素,甚至使用对身体会产生不利影响的激素。但是,上海大剧院有关人士告知,《妈妈咪呀!》剧组的3位演员病倒后,没有同意使用抗生素治疗,而主要靠休息来调整,因此,恢复时间长达一周左右。上海歌剧院一位演员和记者谈起此事时认为:“演员只有把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才会这样做。”

  郎朗1999年8月在芝加哥因顶替钢琴名家安德烈·瓦茨而一举走红,而那位钢琴家仅仅是肚子不适,如果他“带病坚持上台”,也许郎朗就错失了一次机会。对此,有不少人认为,欧美的演艺人才资源搜索机制,为舞台上的演员因故缺席提供了保障。因此,他们并非靠病倒的演员硬撑来保证观众利益,而是用资源的及时补充,使观众欣赏到最佳状态的表演。《妈妈咪呀!》巡演团经理罗宾告诉记者:“《妈妈咪呀!》在全世界有11个英文版剧组同时在演出,还有正处在休假期和候补期的数十位演员,我们可以利用现代通信方式和交通工具随时调用。所以,演员的身体健康和观众利益同样重要,两者都不能忽视。”  本报记者 杨建国     评论 0707191110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