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俩都曾是童星 长 城 |
| ||
| ||
|
瞿弦和、张筠英老师在少年时是大家喜爱的小童星;青年时他们又不约而同地报考同一所学校,成为北京中央戏剧学院的同班同学;他们在大学时学的是表演,毕业后的事业却因朗诵而著称;他们是艺术上的搭档,又是生活上的伴侣。但人们依然无法忘怀的是他们夫妇俩给毛主席献花的动人场景。 ◆ 长 城 A 终身难忘向毛主席献花 张筠英代表全国少年儿童给毛主席献花是1953年。当时,张筠英在培园小学(即今天的景山学校)上五年级。这年9月的一天,下课铃声刚刚响过,张筠英和伙伴们就冲向了操场。她一点儿不知道,团市委的人正在悄悄观察她们的活动。一会儿,校长让张筠英出来拍了张照片。9月30日,又让她去了团市委,张筠英只知道总带她们玩的团市委那位大姐姐叫姬君式。“这天下午,北京市长彭真来了,挨个问我们话,还送松子糖给我们吃。过了一会,姬君式宣布同学们可以回家了,但她留下了我和一个名叫王小怀的男同学。我正纳闷呢,姬君式神秘地问我:你知道明天是什么日子?国庆节呀!猜猜会有什么好事?我突然明白了,尖叫一声:见毛主席!”“10月1日早晨,大约是上午9点吧,姬君式像放飞两只鸽子似的,轻轻把我和王小怀一推,说:往天安门城楼上跑吧,代表全国少年儿童去见毛主席!我俩就朝金水桥上奔去。那天,我俩抱的是真的鲜花,一大束,沉极了。但我跑得飞快。王小怀到底是男孩子呀,跑得比我快,抢先献了花,使劲抓着毛主席的手不撒了。我抱着鲜花,在边上焦急地等待着,连着向毛主席敬队礼。毛主席看出了我的心情,笑着弯下身子接过我的花束,和蔼地问:你叫什么名字呀?学习成绩好不好?我说:我叫张筠英,学习成绩挺好呐!毛主席摸摸我的红领巾,高兴地笑了,又问我:筠英,你说国庆节好还是新年好?我马上回答:当然国庆节好啦!毛主席紧接着问:为什么国庆节好啊?我说:国庆节能见到毛主席!毛主席哈哈笑了。” 说来也巧,瞿弦和也向毛主席献过花。那是1955年7月1日晚上,刚刚从新加坡回国的华侨之子瞿弦和,被请去北京中山堂向毛主席献花。那年,他才10岁,刚够到毛主席的上衣口袋。献花之后,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要去看文艺节目了,瞿弦和仍然跟着。有位工作人员招呼他到别处坐,他仰起脸看着毛主席,心里想毛主席叫我走我才走呢。毛主席理解这位归侨之子的心,亲切地说:“就让他在这儿吧,就坐在我身边。” B 在心中的偶像身上动脑筋 之后,年仅11岁的张筠英因为主演电影《祖国的花朵》,成为红极一时的小明星,这让包括瞿弦和在内的无数少年儿童心生羡慕。 谁曾想到缘分就这样开始了。少年时期,两人都成为北京少年艺术团第一批成员。按说,完全有机会接近偶像了,但瞿弦和不敢主动和张筠英搭话儿。要说缘分来了真是挡也挡不住。1961年,瞿弦和、张筠英的高考第一志愿都填写了中国科技大学,巧合的是两人同时被中央戏剧学院提前录取。 好不容易盼到中央戏剧学院开学,作为同班同学,瞿弦和、张筠英有了名正言顺的理由在一起。他们一同到电台录节目、一同上舞台演话剧,更多的是在一起温书。要说,那时的瞿弦和真是胆大心细,没少在张筠英身上动脑筋。瞿弦和的种种突出表现,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反而让张筠英更紧张。不过,瞿弦和后来还是自己将爱情秘密透露出来。在一次班里组织的谈理想讨论会上,瞿弦和一语出口,同学们笑声满堂,原来他竟然信誓旦旦地说:“我要超过张筠英!”也难怪瞿弦和情急之下吐露真言,人家张筠英品学兼优,瞿弦和这个课代表也在张筠英这个学习委员的“管辖之下”,不服,行吗? 瞿弦却要“全面”追赶!也许正因为有这种精神,他得到了张筠英由衷的钦佩,也得到了张筠英纯真的爱…… 1965年,瞿弦和、张筠英同时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张筠英留校任表演专业老师,瞿弦和则放弃留在北京的机会,响应党的号召、到了祖国需要的地方青海担任演员。尽管面临两地分居的问题,两人后来还是义无反顾结婚了。 C 说出来的爱才会别出心裁 和许多夫妇羞于表达爱情不一样,瞿弦和夫妇觉得有爱就该说出来,瞿弦和说:“结婚33周年时,大家还用传呼机,我给她传呼机上留言:让我再像33年前那样说声‘我爱你’。传呼台小姐听后都乐了。其实我觉得爱就应该表达出来。” 瞿弦和在事业上硕果累累,熟悉他的人都赞美他,同时向他讨教:“是什么力量支撑你这样不知疲倦地进取?”瞿弦和在朋友写的“艺海泛舟‘勤’作桨”一语的后面,添了一句:“斯人相伴爱为帆”,斯人——筠英也…… 如今,已经63岁的瞿弦和仍旧工作在中国煤矿文工团的第一线上,身为团长的他,一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外出差,即便在北京也忙个不停。相对而言,已经从中央戏剧学院退休的张筠英,虽然工作上不像瞿弦和那么忙碌,但家里的任务更重了。 D 争气的儿女是我们最大的欣慰 瞿弦和与张筠英有一对很争气的儿女。儿子瞿佳20岁到英国留学,现在一家英国公司工作;女儿瞿维在一家外企做主管。瞿弦和得意地告诉记者,两个孩子都孝顺。他们都已成家,平时工作忙回不来,但每天都给家里打电话。 儿子瞿佳,很小的时候便进了中央电视台“银河艺术团”,在《飞向未来》《绿色钱包》等影片中担任过重要角色,特别是为多集电视剧《红楼梦》中的贾宝玉配音,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女儿瞿维,更是深得妈妈的疼爱。 “对孩子,有两件事我们不干预,一是选专业,一是找对象。孩子愿意听听我们的意见,我们就说。一旦孩子拿定了主意,我们就全力支持。”正是因为家里有了平等和尊重的气氛,孩子们从小到大都把父母当成了朋友,高兴的、不高兴的事都愿意对父母说,现在两人依然如此。还有一点,他们夫妻从来不过问孩子每月挣多少钱,也觉得没必要知道,因为孩子自立了,那就是他们自己的事。一家人出去吃饭,说好瞿弦和付账,孩子们绝不跟他争;说好孩子们付账,到交钱时瞿弦和就坐着不动,不像有的人家为谁掏钱“打架”。他们认为,在自己的家庭中,孩子用不着以给钱来表示对父母的孝顺,更多的是需要孩子精神上的关心。 看着别人抱孙子,瞿弦和有时候也挺着急、挺羡慕。“小孩儿都怪好玩儿的。”张筠英却说:“你就玩那么一会儿,以后的事怎么办哪?”她的观点是:老人可以帮着带第三代,但是年轻人不能以此为理由,把孩子推给老人。儿女们也说过,“给您生个孙子吧!您会带孩子、会教育,我们信得过您。” 张筠英就说:“这得把话说清楚,到底是谁的孩子呀?让我帮忙可以,但不能全交给我,你们不管。”她疼爱儿女,可是不纵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