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上海边界行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目 击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法治视窗
 第A20版:读者之声
 第A21版:投资理财
 第A22版:股市分析
 第A23版:职场方圆
 第A24版:公众服务
 第A25版:新民环球
 第A26版:新民环球 ·论坛
 第A27版:新民环球 ·广告
 第A28版:新民环球 · 人物
 第A29版:新民环球 · 博览
 第A30版:新民环球 · 广告
 第A31版:新民环球 ·广告
 第A32版:新民环球 · 社会/什锦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两代人
 第B03版:家庭·情感
 第B04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时尚
 第B10版:时尚·俊男靓女
 第B11版:时尚·现代家居
 第B12版:时尚 · 搜乐寻趣
 第B13版:时尚 · 极速抢鲜
 第B14版:时尚 · 美容派对
 第B15版:时尚 · 心情主张
 第B16版:时尚 · 单品冲浪
 第B17版:广告
 第B18版:广告
 第B19版:上海地产
 第B20版:上海地产
 第B21版:e生活
 第B22版:e生活 · 数字家庭
 第B23版:e生活 · 数码
 第B24版:e生活 · 掌上天地
    
2007年7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南汇区科技扶农,把优质果蔬培育成特色产业
农民有“赚头” 市民有“吃头”

朱全弟


  本报讯(记者 朱全弟)西甜瓜上市了,桃子上市了……上海本地高品质的农产品,让市民及时一饱口福。致力于培育发展高效、生态和特色农业的南汇区,近年来成为市民“吃福”的大功臣。

  南汇区经多次调查研究,选定优质果蔬着力培育成特色产业,10万亩8424西瓜由此已成为“主打”产品;8万亩甜瓜可从3月底一直供应到11月;2万亩鲜食玉米、2万亩青扁豆等也是“主力”,其中青扁豆的供应量占本市市场的93%,还销往外省市。

  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应付不了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南汇区下大力气帮助农民建起了137家农业合作社,数量居各区之首。当初农民背着麻袋卖西瓜,常常感叹卖瓜难。2001年4月18日,区农委在南汇体育馆举办优质农产品展销,引来市区众多商家,成为南汇农产品大规模进城的开端。现在,上海市民不用在床底下藏“麻袋西瓜”了,南汇精品西瓜4个6个一箱,品质好,买起来又方便。

  区农委主任韩解兵讲起南汇农民主动“走出去”搞异地种植的创意:有一年他到江西宜春,看见一家小店在卖“特小凤”,产地标着“南汇”。现在许多南汇特色农产品都是种在外地运回上海的。农民们发现,本地好东西如果利用季节差异种在外地,就能大大延伸农业产业链。于是西瓜、扁豆“迁居”海南,花卉“移民”云南,食用菌“落户”新疆、东北,改变了本市种植供应周期短的状况。时下应市的不少桃子也是“走出去”再“引进来”的,市民可以从5月中旬的油桃一直吃到9月的国庆桃。

  区农委通过科技扶农、培育农业合作社带头人,从2002年到2004年,建好大棚交给3000多个农户,使原本年收入不到3000元的这些农民平均增收到6000元。

  今年2月,南汇区被国家林业局列为经济林示范区;水蜜桃和西甜瓜生产地也已先后成为国家级生产基地。农产品精品化,土地的附加值也增加了:在上海市郊,土地亩产值平均约为2000多元,而南汇的亩产值达到了4600元。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