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上海边界行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目 击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法治视窗
 第A20版:读者之声
 第A21版:投资理财
 第A22版:股市分析
 第A23版:职场方圆
 第A24版:公众服务
 第A25版:新民环球
 第A26版:新民环球 ·论坛
 第A27版:新民环球 ·广告
 第A28版:新民环球 · 人物
 第A29版:新民环球 · 博览
 第A30版:新民环球 · 广告
 第A31版:新民环球 ·广告
 第A32版:新民环球 · 社会/什锦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两代人
 第B03版:家庭·情感
 第B04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时尚
 第B10版:时尚·俊男靓女
 第B11版:时尚·现代家居
 第B12版:时尚 · 搜乐寻趣
 第B13版:时尚 · 极速抢鲜
 第B14版:时尚 · 美容派对
 第B15版:时尚 · 心情主张
 第B16版:时尚 · 单品冲浪
 第B17版:广告
 第B18版:广告
 第B19版:上海地产
 第B20版:上海地产
 第B21版:e生活
 第B22版:e生活 · 数字家庭
 第B23版:e生活 · 数码
 第B24版:e生活 · 掌上天地
    
2007年7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志愿者精神重在细水长流
——三评本报“夏令热线”开通15周年
冯钢


  一个贴近民生的媒体品牌,一种“架桥排难”的心愿,最终不期然形成一个志愿服务的项目,这是新民晚报开通“夏令热线”15年来新的收获。“夏令热线”自创始起,就吸引了社会方方面面人士的参与,但征集志愿者,则在去年初试。一上来,“热线”志愿者招募就很火爆,今年更有许多公司白领走进夏令热线志愿者的行列。

  “夏令热线”作为一个短期的公益项目,对投入者要求门槛不很高,能分批接纳的人数也不很多,但这并不影响这项志愿活动的价值。可能我们太习惯那种通过社会动员来制造的宏大场面,而使志愿者的高昂热情与社会生活的平淡琐碎形成了反差。如何才能使广泛的社会爱心与现实的社会期待更好地结合?“夏令热线”在这个问题上做了非常有益的探索。

  在“夏令热线”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普通市民踊跃报名,利用点点滴滴的空闲时间,担当起接投诉、出现场、给反馈的角色,在政府与百姓的日常生活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缺水断电、环境污染这类百姓难以应付的日常琐事,迅速成为政府职能部门必须立马面对的急事,并对政府的工作形成了直接监督。

  没有庄严的仪式和铿锵的誓言,但志愿者的热情和爱心却显得格外清晰;没有锣鼓喧天、红旗飘扬,但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急事、难事、烦心事却有了解决的希望。上海市民内心蕴藏着的爱心和奉献精神,也被“夏令热线”的志愿者活动“激活”。由此可见,我们的社会并不缺乏爱心,但我们的爱心需要有效的释放渠道。市民们澎湃的志愿热情,需要更多类似“夏令热线”的活动平台。志愿者活动只有使之日常化,才能细水长流、持之以恒;只有使之小型化,才能真正渗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只有使之平民化,才能激发起更为广泛的参与热情。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