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只要一次就足够了 解读俄暂停执行《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 杨成 |
|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 杨成 副研究员 7月14日,俄罗斯宣布暂停执行《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及相关国际条约,将俄美关于反导问题的争执推向新一轮高潮,也引发了西方又一波反俄声浪。 为什么俄暂停执行这一条约?为什么冷战时期语言最近十分走俏?问题到底出在谁身上?又将以何种形式收场?让我们来看看专家的分析。 ——编者 条约签订:俄单方面战略让步 问:《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是在什么背景下签订的?有哪些内容? 《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有两个版本,其基础版本是冷战末期东西方关系趋向缓和、两大集团军事对抗程度下降大进程中的一个产物,由北约16个成员国和华约6个成员国于1990年11月签署,是二战后两大军事集团签署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常规裁军条约。当时,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认为,有必要在欧洲构建一个安全而稳定的低规模常规武器平衡,防止任何一方发动大规模攻击。 这一条约主要特点在于:第一,只针对部署在从大西洋到乌拉尔山脉的欧洲广阔地域的常规武器中的进攻性重型装备,限制坦克、装甲车、火炮、作战飞机和直升机5大类武器数量。第二,分层次进行军备限额。一是两大集团分别拥有的军备总额;二是各方坦克、火炮和装甲车的现役装备限额;三是把整个限制区划分为中欧区、中欧扩大区、大西洋-乌拉尔区和侧翼区4个分区;四是采用单国军备限额原则,除对德国作特别规定外,由北约和华约分别另行制定本集团成员国军备限额。第三,采用“不对等裁减”原则,即有优势的一方先裁、多裁,达到平衡后双方再对等削减到低水平均势。此举让苏联把乌拉尔以西的重型装备砍掉60%,致使条约生效时北约和华约力量大致相当。第四,强调强制性和透明性。条约无限期有效,且详细规定核查措施。 苏联解体后,欧洲安全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1990年版的所有签约国于1999年11月在伊斯坦布尔签署了修改后的条约,以国家限额和领土限额取代了集团对集团模式。为了平息因车臣战争引发的反俄浪潮,时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还承诺将俄军撤离格鲁吉亚和摩尔多瓦,即所谓“伊斯坦布尔协议”。 然而,在30个签约国中,只有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乌克兰批准了修改后的条约。北约成员国从19个增至26个,但一直没有批准该条约。 暂停执行:对欧安新战略诉求 问:俄罗斯为什么暂停执行《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美欧对此反应如何? 围绕《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的争执由来已久,焦点在于“伊斯坦布尔协议”。俄方认为这只是领导人之间的政治性协议,并没有列入修改后的《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中。北约则认为俄没有信守诺言从格鲁吉亚和摩尔多瓦撤军,俄军在这两国名义上是维和,实际上是支持那些亲俄政权。 对俄暂停执行《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美国和其他北约成员国多数表示遗憾和失望,认为俄是虚张声势,是“索要政治回报”,一些鹰派则再次鼓吹“俄罗斯威胁论”。 在俄看来,暂停执行条约具有充足的理由和依据:一是北约东扩,导致北约大大超过了条约规定的装备限制;二是美国罔顾条约禁止,打算在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部署非常重要的军事力量;三是西方不履行条约修改版的义务,在俄边界扩大军事基地体系;四是作为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的北约新成员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至今不参加条约。 实际上,俄此举还隐含诸多深层次原因: 第一,美国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问题上的一意孤行是俄此举的直接导火索。俄暂停执行《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不是孤立事件,是美俄围绕反导系统进行的大博弈中又一次过招,直接撕下了双方煞费苦心营造的友谊伪装。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一条约是捆绑在俄美战略竞争游戏上的“人质”。 俄之所以没有选择退出更为重要的《中导条约》作为威胁,是因为这可能会使欧洲达成有利于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一致立场。相反,结束《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会使欧洲人由于俄相对更强的常规军事武器实力而感到害怕,并可能因此促使它们反对美国。 第二,这是俄对冷战后欧洲安全格局不满的一次总爆发。俄在普京执政后尽管国内政经形势日益稳定,但外部安全环境却更加恶化。“9·11”后俄大幅调整对美关系,以一种革命性的退让换取两国关系的缓和与升温,但美并未给俄期待的“回报”。近年来,俄传统势力范围丧失泰半,其战略依托独联体也因一次次“颜色革命”的冲击而岌岌可危,北约与欧盟的双东扩直接蚕食着俄的战略空间,美试图在捷克和波兰部署反导系统更被俄视为赤裸裸的挑衅。历史地看,俄现在处于一个较为孤立的时期,不能不引起俄高层的警惕。 第三,这是俄与西方实力对比新变化的外在表现。俄在普京当权后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国家实力日益强大,去年GDP已达1万亿美元,恢复到苏联解体前的国力。此消彼长的信心让俄与西方在诸多国际问题上产生摩擦。加上俄认为,《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一开始就具有不平等的性质,是西方用来摧毁苏联在欧洲军事力量的工具,北约东扩更是将这一条约变成形同虚设。 第四,这与当前俄进入新一轮选举周期的政治现实有很强的关联性。在俄实力较前明显增强、国内民族主义情绪日益高涨的情况下,俄内外政策的刚性特征更加明显,需要营造一种“被包围的堡垒”的氛围。制造“外部敌人”,既可以加强民众爱国主义情绪,团结整个社会,也可以让整个国家更便于管理。 第五,这反映了俄根深蒂固的不安全感。俄地处东西方文明结合部,历史上曾多次遭遇外部势力入侵。可以说,长期地缘上的不安全感,构成了俄首要的历史资源,也构成了俄安全考量的基本出发点。 总之,如今俄的情况不是西方认定的一种经过数年落魄后由石油财富所带来的骄傲自大,而是在重新崛起的进程中对欧洲安全格局的新战略诉求。 重新部署:心理震撼更为重要 问:俄罗斯暂停执行《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后,会不会重新部署常规武装力量? 暂停执行直至最后可能退出《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意味着俄在常规武器方面重新获得充分自由。理论上,俄将自行决定在何地部署何种军队、多少数量和装备哪些武器,北约无法约束俄的任何“主权”行为。如同俄媒体所说的,俄甚至可以在自己的侧翼,包括与波罗的海国家交界处部署强大的军事集群,重新树立令欧洲恐慌的“俄罗斯压路机”形象。 所以,对俄而言,重要的不是会不会重新部署常规武装力量,而在于此举造成的心理震撼。可以说,不到万不得已,俄不会重新部署常规力量,因为那样一来“奇招”就变成了“正招”,威力不见得比现在的模糊状态更好。精通柔道的普京这次在被动之中下了一着先手棋,重新掌握了欧洲安全格局的主动权,其实是在“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俄的意外之举已经让此前对俄种种扬言心不在焉的北约浑身打了一个冷战。从北约过去对俄的一再要求置若罔闻,到现在准备主动与俄接触寻求解决之道,就知道俄的兵行险着已经开始产生政治效应。 北约提出了一揽子解决方案:首先,北约准备重新考虑让俄在其侧翼部署部队和军事设施的规模,特别是俄外围最脆弱的北高加索一带;第二,作为回报,俄必须从格鲁吉亚和摩尔多瓦撤出剩余军队;第三,一旦摩尔多瓦问题得到解决,北约各国就准备批准经过修订的《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不过俄对此方案并不满意,双方还将展开一轮又一轮博弈。 双方关系:冷战历史不会重演 问:俄罗斯此举会对俄美关系和俄欧关系产生什么影响?会不会引发新一轮冷战? 俄退出《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无疑会对俄与西方关系产生复杂而深刻的影响,甚至可能成为新一轮恶性循环的起点。在西方看来,俄正以公开反西方或反美的方式推动俄发挥世界强国的作用,也意味着俄的后苏联调整进程进入一个新的重要阶段。 美已经下定决心在欧洲部署反导系统,这既是布什个人的政治诉求,也牵连着美2008年总统大选的可能前景,更是美独霸世界的战略部署,不可能因为俄反对就作罢,顶多也只是延迟。而俄没有多少牌可打,很可能无法迫使美改弦更张。所以,一种可能的前景是,俄美各自为迫对方让步不断抬高要价,从而骑虎难下,进入一个难以摆脱的螺旋式上升“魔咒”。如果不能找到妥协方案,欧洲大陆出现新一场持续对峙的危险是难以排除的。 不过,俄与西方一些人把目前的局势喻为“新冷战”并不准确。正如马克·吐温所说,“历史不会重演,至多回响两声”。现在的回响虽然听起来震耳欲聋,但似乎更多是虚张声势。“北极熊”尽管会偶尔龇牙,但冷战对俄美双方而言,一次就相当足够。 第一,那种有关新冷战到来的判断忽视了俄外交政策的核心轨迹。如果以为普京的言论和一些行为意味着俄要再次成为以冷战方式同西方对抗的帝国,那就大错特错。现在俄的确比叶利钦时代更强大、更稳定、更富裕、更独立,但其外交政策主要前提没有改变。俄的战略核心不是挑战西方影响力,而是证明自己在国际上仍有重要地位。最重要的是,大多数俄罗斯人有亲西方、亲欧洲的认同感,欧洲中心主义仍将长期影响俄对外政策。 第二,如今俄与西方的地缘政治竞争跟1989年以前意识形态阵营的对峙在很多方面有所不同。一是相对于过去的两极模式,如今是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二是双方都不将消灭对方作为最高目标,不再提出对抗的意识形态模式,主战场欧洲也不再分裂为两大剑拔弩张的对立军事集团,特别是俄背后也没有众多盟国支持。三是美俄在国防方面的努力与军备竞赛鼎盛时期相去甚远。四是恐怖主义等全球化危险要求大国以合作取代“零和游戏”,双方共同利益多到无法再彼此为敌。 第三,俄与西方均没有重新冷战的意愿,特别是俄不会卷入武力对抗。俄虽然走上了重新崛起的道路,但仍远不如苏联时期强大。一是在军事力量上,从冷战结束时的300万锐减到100万,军费也有限。二是从经济活力看,俄经济复苏对能源依赖很大。三是就人力资本而言,俄状况相当不好。四是从软力量视角看,俄更加乏善可陈。所以,俄的方针就是以斗争求合作,寻找对方弱点并加以利用,迫使西方尊重俄的利益。俄所要求的是一种平等地位,而不是美主俄从的附属伙伴关系。 因此,目前说双方关系激化、“冷和平”或“凉战”可能更合适。既合作又竞争、既借重又制约,合作而难以合谋、竞争而又避免全面对抗,仍是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俄与西方关系的主要特征。只要力量天平不出现大的倾斜,有限合作、有限冲突始终是双方关系的基本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