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科教卫新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法治视窗
 第A0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文娱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深度报道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上海人家
 第B01版:证券周刊
 第B02版:证券·大势分析
 第B03版:证券·投资基金
 第B04版:证券·股海淘金
 第B05版:证券·投资理念
 第B06版:证券·服务指南
 第B07版:夜光杯
 第B08版:夜光杯
 第B09版:连载
 第B10版:阅读
 第B11版:新智
 第B12版:新智·人与自然
 第B13版:国家艺术杂志·纸上展厅
 第B14版:国家艺术杂志·典藏鉴赏
 第B15版:国家艺术杂志·创意设计
 第B16版:国家艺术杂志·视觉周刊
第A16版: 上海人家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7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明交警与他的文明家庭

张龙 姜燕

  ■ 焦培雄说,交警明星宣传片在淮海中路茂名南路口的大屏幕上放映,对自己是一种鞭策
  ■ 一家三口聚在一起的时刻,对焦培雄来说很难得
  ■ 焦培雄属牛,家里有个卡通牛造型的电话机
  ■ 焦培雄业余时间喜欢摄影,欣赏自己的作品是一大享受
  ■ 焦培雄很喜欢儿子拼装好送给他的这个骑警模型

  焦培雄,46岁,卢湾交通警察支队交警。十几年来,他一直在淮海路上值勤。最近,他成了卢湾文明交通宣传短片的“模特”。

  如果你经过淮海中路茂名南路十字路口,可能会碰见他,一个长相很“嫩”的“老”交通警察,正站在路中央,用标准的手势指挥汹涌的车流。如果等红灯的时候,你抬头看一下路口商厦的大屏幕,可能会在画面中看到同一个人。

  工作时家人不打电话

  向前,停住,左转。站在车来车往的路口,焦培雄以标准的动作,给每一个经过的司机发出明确指令,复杂的交通变得听话而流畅,就像一支和谐的乐曲。他每天做早晚两班高峰,当交警十几年来,一直在淮海路沿线路口值勤,每个路口的车况,他心里都有一本账。

  10时30分,忙完3个小时的早高峰,焦培雄长长地出了一口气,退到路边,赶忙拿出手机查看。“值勤的时候,不能接电话、看短信,否则影响形象。”焦培雄说,他工作的时候,老婆儿子从来不打他电话,有事也只是发条短信。

  “站在路中央,来往司机的目光全都聚焦在交警身上,工作认真与否,直接影响交警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焦培雄经常和一些“老法师”交流经验,结论高度一致:动作规范,态度认真,才能赢得司机的尊敬,处理事故也更顺手。“你看着人家的车,人家也盯着你哩。”

  说话间,焦培雄不时跟路过的人点头示意。“当交警介许多年数,在这一带上班的人,我基本上都认识,好多人被我罚过。”他笑笑说,“这个区域的执法环境不错。”

  家里事全丢给老婆

  趁着中午休息,焦培雄带着记者来到他的家,地方不大,空间利用紧凑合理,收拾得干净整洁。“这全是我老婆的功劳,我工作忙,一个高峰做下来,身子累得像要散掉,家里的事管也管不了,

  只能靠她了。”焦培雄略带歉疚地说。也正因如此,当妻子表示不愿出镜登报时,焦培雄丝毫没有勉强她。从照片上看这位“警嫂”,温柔体贴,精致内敛,和焦培雄有夫妻相。

  儿子在学校寄读,客厅里焦培雄和妻子“二分天下”。妻子喜欢咖啡与茶,客厅的一角摆的全是她的“家什”,一只精致的咖啡壶是最爱,晚上屋里经常满室飘香。焦培雄酷爱摄影,他的电脑和摄影器材“抢占”了窗前一片天地。当然,他也不会放过墙上的有利地形,挂了大幅照片。不过两张照片都是他个人的“靓照”。照片上,他戴着头盔,骑着摩托,手持相机,英俊潇洒。“就因为我欢喜摄影,自己的照片特别少,而且难得有特别满意的。”

  如今,焦培雄和儿子特有共同语言,儿子的专业刚好要学图片处理软件photoshop,焦培雄拍了照片,就交给儿子全权处理。

  文明更有感染力

  摄影丰富了焦培雄的业余生活,也让他和同事有了许多共同语言,见面不到三句话,彼此就问:“最近又拍了什么?”谈起相机和镜头,他一反常态,讲得起劲。单位组织外出旅游,他最兴奋,带着相机东拍西拍。他最得意的作品,是在上海旅游节开幕时抓拍的一张现场照片,这是他的获奖作品之一。

  “我最欢喜的还是拍儿童,周末的时候,只要天气好,我就带着相机到公园里去,小囡的神态老好白相,天真可爱。”焦培雄说。

  摄影,让焦培雄对生活的观察更仔细。在路口指挥交通时,他能观察到不少细微的动人之处。比如,一个刚懂事的小女孩,使劲拖着父母的手,坚持要走人行横道线。焦培雄想,如果有机会,他要多拍些这样的文明交通行为,趁着宣传的机会,展示给所有的人看。他觉得,为什么一定要用不良行为的镜头警示市民呢?文明的感染,会更有力量。

    本报记者 张龙 摄  姜燕 文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