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2009高考直击
 第A03版:2009高考直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民生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文娱新闻
 第A09版:文娱新闻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读者之声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中国新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星期天夜光杯·连载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星期天夜光杯·音乐音响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星期天夜光杯·民间收藏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东方大律师
 第B12版:星期天夜光杯·百姓纪事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4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6版:星期天夜光杯·动漫
 第B17版:求职
 第B18版:求职·招生培训
 第B19版:求职·培训动态
 第B20版:求职·招聘
 第B21版:求职·招生·培训
 第B22版:求职·培训动态
 第B23版:求职·招生·培训
 第B24版:求职· 招生·培训
 第B25版:求职·教育动态
 第B26版:求职·招生
 第B27版:求职·招生培训
 第B28版:求职·教育培训
 第B29版:求职·职场快线
 第B30版:求职·教育培训
 第B31版:求职·教育培训
 第B32版:求职·招生
 第B33版:求职
 第B34版:求职·留学移民
 第B35版:求职·留学·移民
 第B36版:求职·留学移民
第B10版: 星期天夜光杯·民间收藏   
本版新闻列表
   2009年6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对祖传挑水担桶

屠林明


  去年,我家保存的一对祖传一百多年的挑水担桶,送给了曾教过中学历史的何老师收藏。

  2004年8月底,我家老屋被动迁。家中所有值钱不值钱的物品都搬完后,空荡荡的屋里还剩下两只破旧的担桶。上世纪八十年代前,自来水还没有引到村里,且河水尚未遭严重污染,家里的饮用水都要用这一对担桶从河里挑上来。担桶有五十厘米高,由薄板拼接而成,两边向上伸出两只“耳朵”、“耳朵”之间有襻连接。桶身向外鼓出,样子应该说是有特色的。那时,我家灶头边安着一只大水缸,家门前有一条小河。我用扁担挑着担桶,沿着河滩上的水桥下到水边,把两只担桶盛满水,挑到灶头间倒进大水缸,挑上三四担水缸就满了。再往水缸里放些明矾,这一缸水就能让全家用上一段日子。因为这担桶是生活必需品,我们很注意保养它,用完搁置处要垫起,不能让它直接搁在地上;每年都要精心涂上一遍桐油,也时常请箍桶匠换铁箍。然而,自从家里通了自来水,灶头间的大水缸搬走了,这一对挑水担桶也弃置不用了,搁在屋角落里二十多年,铁箍锈蚀脱落,一只的桶底有个洞,另一只的桶口也有缺损。离开老屋的最后时刻,我看着这对老态龙钟几近残废的担桶,心想祖传之物恐怕就剩下这了,就此丢弃实在于心不忍,于是用自行车带到我连襟家暂放。

  去年,连襟家的房屋要翻建。我去他家帮忙搬东西,我寄放的这对挑水担桶也被搬到门外场地上。亲友们对之你一言我一语:“这破家什还要它做啥?”“丢掉算了。”“敲碎当柴烧也不旺了。”我也觉得对它无法处置,心里七上八下的。无意间,我看到担桶的“耳朵”上隐隐约约有文字,连忙找一块抹布,沾了水擦拭起来。擦去乌黑的污垢,渐渐地,“咸丰元年备用”六个毛笔字能清晰地辨认出来了。我十分惊喜,把两只担桶上竖起的四只“耳朵”都使劲地擦拭了一番,发现两只担桶上有相同的文字,一边是以上六字,另一边则是“友余堂吴松记”,不知为何不是“屠”姓而是“吴”姓。晚上回到家里,我翻阅《中国历代纪年表》,咸丰元年为1851年。乖乖,这对担桶“备用”至今已157年了!第二天,我便小心翼翼地把这宝贝带回家。

  何老师是我多年前到他学校采写新闻时认识的。我知道他喜好收藏民俗物品,全区学校唯一的文物陈列室是他一手创办的。2004年我家搬迁时,我曾给他送去以前织土布用的两件物品,并说起过这副挑水担桶,他曾说,如果有文字表明年代的则值得收藏。于是我给他打了个电话,介绍我对这副担桶的“考古大发现”,他十分感兴趣,当即表示愿意收藏。

  由我家这一对有着157年历史的挑水担桶,我想,农村中那些年代久远的旧宅老屋里,很可能都藏着一些老祖宗留传下来的古物,这些对研究民俗、传承历史、教育后代,应该说是无价之宝啊。在当前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如此迅猛的时期,我们要对之加紧抢救、全力保护,不要让它们在我们手中失传了。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