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世博进行时
 第A04版:世博进行时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南非世界杯倒计时
 第A08版:南非世界杯倒计时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来信来论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读者之声
 第A20版:目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国家艺术杂志/ART世博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纸上展厅
 第B04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阅读
 第B08版:连载
 第B09版:证券理财周刊
 第B10版:证券/大势分析
 第B11版:证券/投资基金
 第B12版:上海家装服务名牌专刊
 第B13版:上海家装服务名牌专刊
 第B14版:证券/沪市月报
 第B15版:证券/深市月报
 第B16版:广告
 第B17版:理财/百姓沙龙
 第B18版:证券/股海淘金
 第B19版:证券/服务指南
 第B20版:拍卖指南
第B04版: 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本版新闻列表
   2010年6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清代竹雕如意

胡希伦


  “如意”原属佛教词汇,译自印度梵语“阿娜律”,是一种柄端为心形的手柄。佛教法师讲经时经常手持如意,将经文记在上面,以免遗忘。然而更广泛地为人们所认同的如意起源,其实是古有雅称“不求人”的搔背工具——“痒痒挠”。后来,因为它寓意吉祥,造型小巧可爱,实用功能退化,逐渐向纯粹的陈设珍玩和礼物馈赠演化。 

  作为工艺美术品的如意,以清代为多,康熙年间,如意成为皇宫里皇上、后妃之玩物,甚至与皇帝“如影随形”。因此,如意逐渐成为上层社会人物权力和财富的象征,也成为民间的厅堂陈设和文房玩物,以示吉祥、顺心。有诗句“椒戚都趋珠宝市,一时如意价连城”,表明人们对如意的器重。 

  如意制作至清代,工艺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常见材质有金、银、玉、角、牙、翡翠、玛瑙、铜、竹、木等。由于竹雕如意取竹之气节清高之意,又常借竹的自然形态构思设计,巧夺天工,故倍受推崇。 

  竹根雕梅花如意(长38.2厘米,如意首宽8.7厘米,下图),呈棕色,包浆自然。作者借用竹根弯曲自然的形状,以圆雕、镂刻、高浮雕等多种技法刻成。一枝曲茎为如意柄,柄把上疤结深邃逼真,淑朵花枝盘茎而攀附,如意首花枝盘绕,花朵绽放,如同绣球,且造型优美,雕工卓尔不凡,线条弯曲巧致,浑然天成。 

  竹刻云芝首如意(长46厘米,如意首宽4.7厘米,上图),呈琥珀色,葆光莹润。如意用两节竹片制成,其身纤薄轻盈,如意手为竹节横弯反转而成,首面平凸,并阴线浅浮雕如意纹,柄中阴刻行书及款识。整件如意造型古拙,做工简洁奇巧,雅中透出精妙,十分耐赏。 

  上述两件竹雕如意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中国文物鉴定著名专家刘静鉴定,分别为清代早期竹根如意中的精品和清代中前期竹刻如意中的杰作。       胡希伦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