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世博进行时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文娱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上海家装服务名牌专刊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广告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星期天夜光杯·音乐音响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06版:星期天夜光杯·连载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求职/招生·留学
   2010年10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指环》电视导播手记

毕 祎


  9月19日,科隆歌剧院在上海演出的第一轮《尼伯龙根的指环》正式落下帷幕。有网友在BBS回帖:“(接下来)电视直播的镜头切换恐怕更悬。”这句话本是回应之前关于现场录音质量的质疑,却说到了我的心里。因为从第二轮演出开始,艺术人文频道将接连四天在现场对演出进行一次性录像,并在第二天上午的电视节目中播出。

  不容疏忽的字幕

  电视播出的时候必须配上字幕,这就跟平时看到的碟片一样,不足为怪。可是这次的麻烦是,我们必须要让这些字与演唱者“口对口”地对应起来,而不能像平时那样用“歌词大意”的方式为《指环》配唱词。这是因为《指环》中很少有大段的咏叹调,几乎所有词句都是在“对话”中进行的。即便《女武神》第二幕中沃坦那段几十分钟的独白,也因为词句与音乐的丝丝入扣而不得不要求一句一句地对应起来。过早出现后面的内容会泄露戏剧情节,过晚则会造成观众的困惑。因此我们的录制要求是准确无误地对应唱词,做到真正的同步:与演唱者同步,与音乐同步。

  由于录制结束离播出时间仅几小时,根本没有时间进行后期剪辑。而整部《指环》的唱词竟有二三十万字,实在要花费一些功夫。因此,虽然只有《众神的黄昏》被贴上“直播”的标签,实际上我们是把全部四出戏全当直播来做的。

  从未有过的录音

  由于电视对如此高端的歌剧演出进行转播还没有任何先例,而我们能调动的录音设备和人员也相当有限,更没有相关的录音工程师。幸而广播电台以很高的姿态介入这个项目。让那辆绝对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音频转播车加入我们的团队。这让我们充满信心。

  经多次实地考察,我们决定尝试过去从未有过的,用多点指向性话筒对乐池进行拾音,同时用覆盖面较大的低位置话筒对舞台上的演唱进行拾音,并让两组声音在调音台中进行平衡。这种兼顾安全系数和现场效果的录音方案,在试录后效果令人满意。唯一的微调就是适当增加乐队的比重,降低人声的清晰度。这一调整的结果令我们获得了穿透音墙的歌声,这也正是瓦格纳音乐所需要的效果。可惜最终受线路限制,播出时不太能体现这一效果。但我们在监听中听到的,正是所要的声音。

  卡森的制作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舞台上始终充满动作。许多原本不被留意的角落里都在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比如雷神多纳练习推杆、爱神弗莱娅擦拭苹果、洪丁提着枪走进雪地、齐格琳德环顾战场上阵亡的士兵、布伦希尔德在草地上玩弄着指环……这些可能被观众忽略的动作,都必须一一记录下来。更头疼的是,那些重要的间奏曲是在大幕关闭的情况下演奏的。摄像人员又不得不转向乐池录制“交响音乐会”。

  该切什么镜头,换什么镜头,这就是电视导播最根本的工作。但想切什么镜头和能切什么镜头又取决于摄像机的摆放位置。最终,我们采取折中方案,一半机器摆放在观众席,另留三台摄像机为了“对付”乐队。这就是最终观众看到的结果。

  终难避免的出错

  我曾不止一次开玩笑说:“演瓦格纳的歌剧,不出意外是不正常的。”科隆歌剧院尽管有着世界上最高水准的团队和制作班底,也免不了出点意外。对于我们这支期望一遍成形的录像团队,这种意外总是在考验我们绷紧的神经。

  21日《莱茵的黄金》演到最后,舞台后方的黑幕升起,原本应该有一场“大雪”降临,而造雪机偏偏在这时罢工;23日《齐格弗里德》第三幕开始前,后台一闪吊门始终无法开启;24日《众神的黄昏》序幕中,后台发出一声巨响,连“布伦希尔德”也投去了疑惑的眼神。

  幸而对演出都没产生影响。当观众尽情欢呼后,当我们的主持人和嘉宾完成最后一段点评后,全体工作人员才长吐一口气。连续四天,每天长达10小时的工作终于告一段落。国内第一个电视版的《指环》顺利完成。

  (作者系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录像导演)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