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平 观众掌声雷动是最享受的幸福 王瑜明 |
| ||
| ||
| ||
|
荧屏上的他,经常扮演怕老婆、唯唯诺诺的小男人;现实生活中的他,是个典型的西北汉子。凭借《蜗居》中扮演的苏淳,郝平走进了千家万户。作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演员,他是最年轻的一位将话剧界大奖都“拿下”的男演员。如今找郝平加盟的影视剧一部接着一部,但他再忙,每年都要回到话剧舞台,“这对我来说是长功力的”。这几天,郝平主演的新作《大哥》正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出。排练间隙,郝平接受了本报专访。 1 寻求角色突破 《大哥》中,郝平不再是个“苦大仇深”、样样听老婆、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悲情种了。“大哥是个顶天立地的汉子,他忍辱负重,把责任都扛在自己肩上。他在我的眼里是我的父辈。他们很普通,在上海街头你随时能撞见这样的人,他们骑自行车,前面车兜里放的是妻儿要的衣物吃食,后面椅架上搁着小家庭需要的物品,他们稳健平实,穿梭在人潮中,再平凡不过,再寻常不过,但就是这样的男人,撑起了上海一个个家庭。”这类角色对郝平有很大的吸引力。 郝平很想寻求角色上的突破,《蜗居》热播之后,郝平似乎成了家庭伦理剧的代言,也成了好男人的标志,他连着拍了4部和《蜗居》很像的电视剧,最近热播的《儿女冤家》也是其中之一。“只是角色稍微变化一下,但还是离不开那个型。”郝平坦言这令他很苦恼。 今年,郝平下定决心要在角色上寻找突破,他推掉了好几部“苏淳”型角色的剧本,尝试不同类型的角色,他大呼过瘾。“在《母亲的战争》中,我扮演了一个极度自私、脾气暴躁、猜忌心极重的男人,打媳妇、骂媳妇,怀疑女儿不是亲生的,怀疑老婆和好兄弟有染,演的时候我的内心也很痛苦。”前不久在北京拍的电视剧《微风吹乱的爱情》也让郝平有了改变,“我演一个典型的上海小男人,是个话特别多的知识分子,好管闲事,有点像马大姐,是个热心肠。今年我还拍了一部戏,扮演一个从乡里被提拔到省里的省委书记,雷厉风行、敢爱敢恨,展示了一个很有魄力的青年干部的成长过程。”不断接拍新戏、改变形象让郝平感到,转型其实需要一个突破瓶颈的时间和过程。郝平说自己最想拍一部《无间道》题材的戏。 2 从小爱听相声 看到今天自己在事业上的成就,郝平很感谢自己的亲大哥。“小时候不懂什么是戏剧,就是爱听相声、评书,那时候单田芳、刘兰芳老师的评书属于必修课,传统的相声段子我都会。大哥知道我喜欢这些,有意识地培养我艺术方面的才能。”一次,大哥用一个月的奖金给郝平买了一把红棉吉他,之后,郝平开始学吉他弹唱。有一年郝平过生日,大哥又给他买了一部电唱机。这是郝平第一次听到世界名曲。“那时候的胶木唱片9毛一张,大哥一下班就会去市场里帮我买唱片。”郝平至今还保留着这部电唱机。 童年的郝平外号“三将”,很调皮。有一次写作文《我的理想》,有同学写要做科学家、解放军,郝平脱口而出要当相声演员,全班哄堂大笑,老师当场变脸,把他训了一顿,“他肯定认为我在捣蛋,其实这是我心里话。” 快高中毕业时候,胡同里的一名大哥、陕西人艺的一名演员,把郝平引荐给了启蒙老师曲国强和周小倩。当时去老师那里的有好几个小孩,可以说都是热爱文艺的青年。老师利用业余时间教他们诗朗诵、演小品、唱歌、跳舞。“老师从没收过我们1分钱。”郝平迷上了表演,他知道那段时间是他最快乐的时光。 1989年,郝平如愿以偿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我们那群孩子里考进上戏的有6个,当时全国只招16个。”上戏四年,郝平觉得每天的时间都不够用,“我知道了什么是演员,什么是戏剧,什么是舞台;知道了要做什么样的演员、什么样的人。”郝平回忆,“那时,大家自发组织剧社,找本子排戏,然后去上海各个大学演出,就那么一桌二椅,在学校食堂搭一个简陋的舞台,但大家都很起劲,个个忙得不亦乐乎。” 3 剧组打杂维生 郝平喜欢舞台,喜欢戏剧,他说自己有戏瘾,愿意为这个事业付出很多。“毕业后,福建人民艺术剧院要我了。那时候南方机会多。”怀揣着戏剧梦想的郝平来到福建。但那时的沿海城市正在大搞经济,很少人理会艺术。郝平很长时间没戏可演。“我们举了个大红牌子到街上去卖话剧票,一张票一元钱都没人买。”后来为了生存,郝平到歌舞厅做节目主持人。万般无奈之下,1994年底,郝平决定离开福建,回到上海。 刚回到上海,是郝平最艰苦的一段日子,工作没着落,曾经一个月搬过4次家。“又要搬家了,我们租了个面包车,司机问,你们要去哪里。我说真不知道。就这样,我们在火车站借住了一晚。”在福建攒下的那些积蓄很快花完了,接下来面临的就是明天吃什么。那段时间,郝平主要给人配音,在各个剧组打杂维持生活。但郝平不觉得辛苦,他心里始终相信,在上戏学到的那些知识,将来肯定会有用武之地。 4 爱情之花绽放 就在郝平事业最窘迫的时候,爱情之花悄悄绽放了。郝平和妻子江元不是一般的有缘,他们有一段特别的爱情故事。郝平大学三年级时,一次去上海电影制片厂给自己拍的电影配音,在配音房里遇到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姑娘,背个双肩包,特别乖巧。郝平眼前一亮,心想:那么小的女孩也来配音?没想到这女孩一开口,声音特别甜美,普通话也很标准。郝平一打听,原来她就是当时上海著名配音演员江元,她四五岁就作为小童星被抱到配音棚里配音。这之后,郝平和江元也没太多的交往,他也渐渐忘记了那个配音棚里遇到的女孩。 毕业后,郝平又在配音棚里遇到了江元,这次江元也认出了郝平。“她和其他女孩不一样,还是那么可爱乖巧、文静,也不大爱说话。”当时的江元已经是上海虹桥机场的播音员了,偶尔给电视剧配音。 从福建回到上海后,郝平又一次和江元邂逅。那次他在扬州拍戏,做副导演,还要接演员。在机场,他忽然听到一个特别好听的声音叫他“郝平”,郝平回头一看,是江元,她刚下班。“我脑子一片空白,这次我觉得好像挺喜欢她的。”过了半年,郝平要到外地去拍戏,接到了江元打来的电话,问他什么时候回上海,想聚聚。“后来为这事我还跟她深谈过一次,我说我什么都没有,你怎么会喜欢我呢?她当时说了一句话,让我感动。她说:‘我不图你别的,第一图你人好,我觉得你挺有出息的,有冲劲,我看好你。’”这话说得郝平心里暖暖的,觉得这是上天给他的一个造化。 郝平和江元开始交往。“自己是个穷小子,但江元一家并不介意。”于是,郝平泡在各个剧组打杂、跑龙套,什么活都干,他希望能给江元一个好的未来。1998年,郝平和江元结婚了。郝平用拼命拍戏攒的钱,偷偷买了间40平方米的小房子,给江元和她父母一个大惊喜。 5 儿子同台演出 郝平和江元通过自己的努力,有了不错的生活。几年间,郝平拿遍了话剧界的大奖,同时也活跃在影视舞台,2001年,郝平进入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事业蒸蒸日上。同年儿子郝天宸出生,郝平又多了一个角色。由于工作忙,郝平的儿子基本上都跟着外公外婆。“我特别感谢我的岳父岳母,他们开明、宽容、不挑剔,帮了我太多。” 说到儿子郝天宸,郝平很兴奋:“他就是个‘十万个为什么’,又怕我又爱我。他喜欢和我玩。我演戏,他也来看,然后就会问你为什么要留大辫子呀?你为什么要这么说话呀?你为什么要把那个人害死呀?我有时候跟他讲也讲不明白。” 热爱话剧舞台的郝平还曾和儿子同台演过话剧。那是2005年的话剧《谁主沉浮》,郝平是男主角,谢幕前的一场,儿子和一个小女孩玩堆雪人。“我当时还教他怎么演好无实物的堆雪人场景。”最后,郝平和儿子一起谢幕,第一次儿子特别紧张,看郝平鞠躬,他也鞠躬。两场之后,郝天宸不怕生了,还会和观众交流,谢幕时,指着郝平对第一排人说:“他是我爸爸。”观众听了,都哈哈笑了。 这几年,郝平拍了不少影视作品,但他每年必定要回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排一部话剧。“作为演员,我更喜欢舞台,舞台上可以完全展现自我,没有任何掺杂的东西。”郝平说,演舞台剧,他享受的是在现场和观众的即兴交流,演完后,观众掌声雷动,这就是他最享受的幸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