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经典空降战例 “空中猎人”飞夺埃本·埃马尔要塞 寒梅 |
| ||
| ||
|
经典战例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各国为了防御德国的侵略,在与德国相邻的边境上都构筑了坚固的防线。在荷兰为哥雷比—皮尔防线,在法国为马奇诺防线,在比利时即为艾伯特运河防线。这三条防线自北而南,互相连接,连绵数百公里。 比利时在战争爆发前还未确定战争的打法,对于固守哪块阵地也还未作出选择。由于艾伯特运河防线掩护了整个比利时国土,所以军队重点配置在这一线。因此,比军22个师里有12个师扼守艾伯特运河。 艾伯特运河是为了防止德国进攻而专门修建的筑垒运河,河岸陡峭,遍布防御工事,运河边的埃本·埃马尔要塞扼守着运河,构成了被认为可以和马奇诺防线相媲美的最坚固的反坦克防线。 德军要进攻“亚琛-马斯特里赫特-布鲁塞尔”一线,就必须渡过这条运河。为此,德军决定夺取埃本·埃马尔要塞西北部的艾伯特运河上的3座桥梁:坎尼桥、弗罗恩哈芬桥、费尔德韦兹尔特桥。 野心目光 盯上邻国 埃本·埃马尔要塞建筑在一个花岗岩的小高地上。它的东北和西北面是几乎垂直的峭壁,艾伯特运河流经崖下;南面修筑有宽大的反坦克壕和7米高的防护墙。 要塞的防守部队共1200人,由乔德兰少校指挥。要塞内设有炮台、转动式装甲炮塔、高射炮阵地、反坦克炮阵地、重机枪阵地,各部分之间由长达4.5公里的地下加固坑道和交通壕连接在一起。艾伯特运河上的坎尼桥、弗罗恩哈芬桥、费尔德韦兹尔特桥各由1个班防守,配备反坦克炮和机枪等武器。桥墩上安放了炸药,随时可以炸毁桥梁。 希特勒决定让1个营的部队乘坐滑翔机进行无声的突击。用1个营对付装备精良、据险扼守的1200名比利时正规军,简直是“鸡蛋碰石头”。而将一次重大战役的成败寄托在这么“不靠谱”的战术之上,也可以看出希特勒的疯狂。德国空降兵司令斯图登特虽然暗暗叫苦,但也不敢违抗希特勒的命令。他向希特勒推荐了一名年轻参谋军官——沃尔特·科赫上尉,担任突击埃本·埃马尔要塞的指挥官。 冒险方案 阴谋出笼 希特勒亲自召见了科赫上尉,向他下达了任务要求。科赫满口应承,让希特勒非常满意,但科赫心中却并没有多大的底。他立即着手收集要塞资料,研究进攻方案。 针对要塞的地形特点,科赫计划在夜间使用DS-230式滑翔机将突击队降落在要塞上。这种滑翔机自重900公斤,能运载10名全副武装的士兵。 根据收集到的要塞情报,科赫制定出周密详细的行动计划。然后,科赫率领他的突击部队来到了靠近捷克边界的格拉芬弗尔训练基地,在这个基地中有一个与埃本·埃马尔要塞完全一样的“复制品”。从1939年11月到1940年4月,科赫的突击部队和滑翔机驾驶员都进行了长达半年的艰苦训练。科赫利用模拟设施反复演练达12次之多。 擅于计划的科赫上尉最终将700名突击队员编为2个梯队。第一梯队400人,分成4个分队,使用滑翔机空降。第一分队代号“花岗岩”,队长威其格中尉,兵力85人,配备轻武器和2.5吨炸药,分乘11架滑翔机,目标埃本·埃马尔要塞。第二分队代号“水泥”,队长沙赫特中尉,兵力96人,分乘11架滑翔机,目标是费尔德韦兹尔特桥。第三分队代号“钢”,队长阿尔特曼少尉,兵力92人,分乘9架滑翔机,目标是弗罗恩哈芬桥。第四分队代号“铁”,队长施勒希特少尉,兵力90人,乘9架滑翔机,目标坎尼桥。 第二梯队300人,乘坐容克52飞机伞降,任务是增援“花岗岩”分队。 考虑到滑翔机飞行员要降落到要塞内需要能够看清地面,希特勒采纳了科赫的建议,将时间定在“日出前30分钟”,并为此调整了德国陆军总司令部确定的两线战役开战时间。德军的冒险计划终于出笼了。 周密计划 发生意外 1940年5月10日凌晨3时,科隆附近的机场上,40架滑翔机在容克52型运输机的牵引下,依次升空,向西沿着一直延伸到国境线的“灯火走廊”向目标飞去。 然而再好的计划也难免有意外事件发生。出发不久,2架“花岗岩”分队的滑翔机因故脱离编队。“花岗岩”分队队长也因此掉队。“花岗岩”分队只剩下9架飞机。 更麻烦的是,当晚的风力超过预计,导致飞行集群的速度过快,在到达预定位于国境线的“分手点”时,滑翔机的飞行高度未能达到预期的2600米。如果不能达到这一高度,滑翔机将无法滑翔到埃本·埃马尔要塞。负责牵引的容克52不得不飞过国境线进入荷兰上空。容克52的发动机声等于给荷兰和比利时的边境守军发了警报。 成功空降 突破要塞 凌晨时分,埃本·埃马尔要塞指挥官乔德兰少校房内的野战电话响了。他接到运河防卫司令部发来的“严加戒备”的命令,并立即命令要塞内的所有士兵进入临战状态。当天色发亮时,从荷兰国境方向传来了激烈的高炮射击声。要塞内的比利时炮手也已做好准备,炮口指向天空,随时可以向德国轰炸机开火,却没有听见发动机的声音。 就在这时,从东面低空飞来一群幽灵似的巨鸟。比军炮手迅速放低炮口,开始射击。可是已经晚了,巨鸟已经飞临头顶。在减速伞的帮助下,9架滑翔机只在地面滑行了20米,在1分钟内全部到达预定地点,突击队员和驾驶员冲下飞机。 尽管没有指挥官,但因各组训练有素,70多名突击队员仍按预定计划开始突击。使用手榴弹和炸药包,逐个对炮塔、碉堡、坑道口进行破坏,用冲锋枪扫射。在10分钟内就炸毁和破坏了要塞顶上的所有火炮和军事设施,控制了要塞表面阵地,将比利时守军压制在要塞内部的坑道工事里。 于此同时,夺取3座桥梁的分队也分别按计划在桥的西端着陆,他们从哨所背后向桥梁扑去。弗罗恩哈芬桥和费尔德韦兹尔特桥的守军没能做出反应,德军便已占领桥梁。坎尼桥在德军袭击时被炸毁。 埃本·埃马尔要塞内的守军与占领要塞顶部的德军激烈交战,但德军用火焰喷射器和机枪封锁了坑道出口,比军无法冲出。而“花岗岩”分队的德军虽然不断进行爆破,企图撕开要塞防御,攻入内部,但面对这座由众多专家精心设计,历时3年建成的坚固堡垒也毫无作用,战斗陷入僵持。 直到5月11日,在后续德军工兵营的爆破作业下,德军终于冲入地下工事。5月12日13时15分,乔德兰少校派出代表向德军请求投降。1000多名比利时士兵做了俘虏。至此,埃马尔之战以德军胜利告终。 德军空降部队的突袭,使战争的发展又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从此都开始迈入立体时代。 寒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