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扎克伯格(2) 彻底颠覆传统社会关系的“小毛孩” 洪大鹏 |
|
但在扎克伯格眼中,1美元跟1000亿美元有什么区别呢,它们不过都是对于生意的考量而已,假如你要经营的不是世俗的生意,这样的考量没有任何意义。作为身价过亿的年轻富豪,如今的扎克伯格跟7年前相比没有多少变化,日常依旧是休闲T恤、牛仔裤和运动鞋,一点不像大老板,而更像是一个高中生,《君子》杂志将他评为2010年度最差着装,并给出一番纯属生意套路的点评,但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君子”并不解风情。这位富豪甚至没有自己的豪宅,他目前仍住在公司附近的一套租来的房子里,每天步行上下班。有车,一辆普通的本田讴歌TSX。 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Facebook总部,格调设计也同样在生意之外。整个办公室完全开放,所有员工共用一间大厅,没有传统网络公司那样的小格子间,室内的布置看起来都不像一家公司,而更像是大学生宿舍,里面甚至找不到一个穿西装上班的员工。据说,两位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和小布什都曾到访过这里,他们对这里的风格设计均赞不绝口。这种风格也是Facebook的特质。当许多公司在为打造自己的企业文化殚精竭虑时,Facebook的文化形象已经自然而然地趋于成熟了:那就是开放、年轻、不拘一格。 扎克伯格在接受采访时公开表示,Facebook正在追求一种黑客文化,“一个好的黑客比十到二十个工程师都更重要,这就是我的理念。”作为天才的计算机高手,扎克伯格本人也曾有过黑客经历,外界曾有人攻讦他是黑客CEO,对此他不屑一顾,“在纯粹的黑客文化中,黑客根本不是贬义词。”真正的黑客追求的永远是开放和共享,这也恰与Facebook的理念一脉相承。 正是基于对开放和共享的黑客精神的深刻理解,扎克伯格才创办了这座足以改变世界的Facebook帝国。他本人的会员资料表里,写有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只想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开放。 心理学肄业,志在改变人类社会关系 人类社会的媒体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扎克伯格认为,几乎是每隔一百年,便会有一次翻天覆地的巨变。这是他在2007年11月的一次公开演讲中获得的结论,当时他还饶有兴致带着现场听众回顾了人类过去两千年内发生的媒体形态的变化。 最初人类只能通过符号勾勒和声音喊叫来实现彼此间的信息传递,传递的有效范围相当狭小,覆盖的人群数量也十分有限,这样的媒介形态决定了人类只能进行零散的部落式生存。所谓社会,是一种由人与人之间进行关系缔结而实现的产物,它的核心便是人与人的交往,显然部落式的交往方式非常单一,这样的社会形态也注定是原始的形态。 随着人类活动能力的增强和部落人数的扩张,部落的生存范围也在逐渐加大,这必定会导致不同部落间的冲突。残酷的斗争推动了新媒体工具的发明,同时也催化了部落权力的集中,这是斗争的需要,也是生存的需要,某种意义上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权力基于自己的利益需要,必定会去争取对媒介方式的控制,因为权力需要借助媒介来实现自己。人类社会在增强凝聚的同时,必然会导致个体自由的损失,社会凝聚和自由损失的程度,都与媒体形态有着密切关联。 封建诸侯时期的狼烟烽火,以及早期印刷技术的发明,都大大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形态结构。权力与自由,封闭与开放,这些矛盾也始终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之中——或者是新的媒体技术瓦解了既有的稳定的权力结构,或者是新的权力势力利用媒体技术剥夺了更多个体的自由。随着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更多更有效率的信息传播技术被不断发明出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话电报、无线通信、卫星通信,这些新的媒体形态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20世纪后期互联网的出现,更是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的构成,地球显得不再广袤,人与人能够通过互联网实现随时随地的连通,人类越来越趋于一体化的发展,全球化浪潮不断席卷世界。 无疑,年轻的扎克伯格属于那种能够清晰洞察世界发展本质的天才,同时他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也超越了许多同辈人。有一个经常被人忽略的细节——作为一个计算机天赋特别突出的少年才俊,扎克伯格进入哈佛求学,选择的专业却不是计算机,而是心理学。几乎没有人把Facebook的诞生跟创建者所学的专业联系起来,多数人只认为它基于一种偶然的巧合,但基于人类心理研究基础之上的对现代社会个体生存走向的判断,无疑对扎克伯格创建Facebook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 正像大卫·芬奇这部电影的名字一样,“社交网络”一词几乎可以概括Facebook的全部属性。这是一个社交网站,而社会交往几乎又是社会存在的全部属性。扎克伯格和他的Facebook一直进行的,正是对人类的社会交往进行网络化升级的工作。在扎克伯格看来,只有当人类的社会化网络与互联网的技术性网络密切融合时,互联网这一当今最先进的媒体形态的全部能量才会被尽情释放,它足可以改变既有的人类存在方式。 Facebook诞生6年来的惊人发展,充分验证了扎克伯格的构想,Facebook把互联网的即时、互动、平等等诸多属性所蕴含的潜能充分调动了起来,让个体与个体的社会交往重新获得了自由的体验。对Facebook一知半解的人,只知道这是一个好玩的网站,人一接触它就容易被吸引,及至对它上瘾,甚至有人说它不过是个消磨人时间的网站,岂不知倘若它没有如此深刻的魅力,如何能拢住数以亿计的人一再来此消磨?扎克伯格真正捕捉到了个体人类的深层需求。 有人把Facebook的出现看作是谷歌之后发生的互联网世界的第二次裂变,扎克伯格正在革命性地重塑互联网的形态。据统计,Facebook已经在访问用户在线总时间上超越了谷歌,排名占互联网的第一位,它让谷歌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传奇也开始变得黯淡了。在不止一次的访谈中,记者都向扎克伯格故意挑起Facebook与谷歌的竞争话题,但扎克伯格本人总是轻描淡写,他心里肯定清楚,两家网站或许在生意上存在某种竞争,但在各自的理念和方式上,他们基本做的是毫不相干的两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