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服药不能“一条道走到黑” 我国乙肝治疗首提“优化治疗”策略,即根据患者治疗反应及时调整服药方案 施捷 |
本报讯 (首席记者 施捷)新版《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首次明确肯定了“优化治疗”策略。有关专家在对其作解读时强调说,乙肝治疗必须重视患者的基线数据,重视早期疗效,重视随访及复查。 日前在云南召开的“新策略、新希望——2011乙肝微论坛”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院长任红教授指出,相对于抗纤维化、保肝等等而言,乙肝患者最重要、最关键的一步是抗病毒治疗。治疗之初,通过专科医生充分了解所患肝炎类型、病毒载量等基本情况;在选择用抗病毒药物之后,则需要及时掌握早期疗效,及时优化用药。因为早期疗效与远期成效关系密切。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感染科主任万谟彬教授以此次新版指南中新增的抗病毒药物替比夫定为例,说明所谓“优化治疗”即是根据患者治疗反应进行调整后的“个体化最佳路线”。历时两年的全球同步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显示,替比夫定最重要的评估“时间点”,是服药24周时复查患者的乙肝病毒DNA水平,以此来预测3年甚至5年后的疗效——若4周时已检测不到,预示患者远期疗效会比较好,可坚持原服药方案;若4周时仍能检测到,表示患者早期应答不佳,如坚持原方案不但远期效果不会很好,还会增加耐药风险,所以需要及时增加药物,以争取疗效最大化,降低耐药。 “新的乙肝优化治疗策略,在给临床医生提供方案的同时,也给患者提出了新要求,那就是坚持随访,按医生的要求定期到医院复查,让医生及时掌握治疗效果。”两位专家均表示,抗病毒治疗是与乙肝病毒斗争的过程,药物是否有效、是否安全都要监测。如发耐药,抗病毒治疗就会前功尽弃;如不作随访把药物一直吃下去,就像盲目地一条道走到黑,疗效和安全都没有保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