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读者建议成立社会化“账单公司”—— “一张账单”合并交费为啥难 张欣平 喻晓 李啸洪 |
上海千家万户每月收到各类家庭账单大致在七八张左右,无论是现金交费还是网上缴付,每月的缴费都要分好几次。这样的“账单模式”能否改革? 不少市民和读者近日建议,能否成立社会化的“账单公司”,甚至更进一步成立社会化的抄表公司,从而实现居民家庭 “一张账单”合并交费呢? “一张账单”节约多方成本 目前上海约有760万户家庭,有关数据表明, 上海家庭每月收到的水、电、煤、电信、宽带、保险账单等约有3300万张。如此大量的账单不仅耗费大量纸质,而且每月还需要配以3.5万物流人员配送及提供相关服务。在水、电、煤上门抄表方面,由于这些抄表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所以居民被打扰的次数也相应增多;同时在社会治安方面,时常可以看到有人冒充水电煤公司工作人员上门行骗的新闻,因此在用户安全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隐患。 而“一张账单”或者说成立社会化抄表公司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不仅账单的纸质耗费可以大量减少,并且由于是一次性多表抄读,还可以减轻抄表员劳动强度,大大提高劳动效率。更重要的,是“一张账单”在缩减居民缴费“时间成本”的同时,还能够使出账机构的资金回笼时间大大缩短,从而节约社会成本。 “一方失误”牵连多方业务 不过一些相关业内人士对“一张账单”或者说成立社会化抄表公司心存疑虑。以水电煤为例,他们首先担心的就是“产销差”率可能会因此失去控制。假设水电煤是“一张账单”,若是其中一家公司与用户发生矛盾而用户拒绝付费的话,则其他两家将无辜受到牵连。自己的服务没有问题,现在却要因别人的原因而受到影响,这岂不冤枉?其次是容易出现扯皮现象。因为“账单公司”或者说抄表公司社会化了,那就必然与养护维修单位不会是同属一个部门管理,那用户那儿发生的问题肯定就会因为部门的不同而存在沟通上的困难。 “账单公司”存在近忧远虑 更深层次的难题还在于,一是这样的“账单公司”或者说抄表公司的人员如何组成?如果还是利用原来单位工作人员的话,那水、电、煤、电信、宽带、保险等单位因为行业不同,主管部门不同,体制机制不同,所以最后每天在一起工作的人员其收入肯定也不同。十多年前上海自来水行业和当时的煤气行业曾经试行过联合抄表,最后就是因为这些原因而无疾而终;二是以发展的眼光来看,随着技术的进步,电表、燃气表、水表在不算太久的将来都将会实行无线化和远传化,到那时抄表人员将大量减少,其变化就像现在每个单位都不设专职打字员一样。如果“账单公司”或者说抄表公司只是单纯在发放账单方面给用户提供方便的话,则这样的企业将来生存不易。 本报记者 张欣平 通讯员 喻晓 李啸洪 |相|关|链|接| 付费通,作为上海市便民实事项目在公用事业缴费方面已经做了很好的尝试,设有专门的“每月一次付”栏目,只要把自己的某张银行卡与之联通,市民就可自己在网上定制家庭账单来进行支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