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垃圾”展回顾历史促环保 荆晶 |
|
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正在举行一场特殊展览。展厅里没有名家名作,只有空牛奶盒、破牛仔裤等“垃圾”。展览组织者说,垃圾也可以体现文化、历史和人本身。 对比 这场展览名为“垃圾”。 展厅里,一条18世纪的牛仔裤惹人注意。这条牛仔裤已被穿得褪色,上面打了不少补丁。实在无法穿着后,主人还曾把它当做破布塞入墙上的裂缝,抵挡屋外凛冽的寒风。 这条旧仔裤旁边是一条产于2010年的牛仔裤,裤子出厂前用人工方法做旧并弄出破洞,上面的标签告诉消费者,这一“新”产品虽然使用寿命只有普通仔裤的一半,但“加倍好看”。 另外一个吸引人的展品是一个破旧的娃娃。娃娃做工粗糙,身上穿的衣服由从破窗帘上剪下的布制成。边上的说明写着:“现在的瑞典年轻人童年时期人均有536件玩具。” 历史 废物利用并非现代概念,早在18、19世纪的瑞典就已盛行。那时,人们喜欢使用可重复使用的卫生棉、用金属钉修复瓷器、搜集纺织品边角料制作地毯。 “我们想告诉参观者,在那一时期,没有什么东西是垃圾。”法新社29日引述展览负责人莱娜·兰德贝里的话报道。 不过,这一习惯在上世纪20年代前后被打破。在那“清空垃圾”做法盛行的时代,人们迅速消耗并抛弃物品。直到多年后,人们才逐渐意识到乱扔垃圾有害生态环境,于是开始使用垃圾袋,并逐渐养成垃圾分类、回收的习惯。如今,瑞典民众年人均丢弃垃圾大约只有半吨。 思考 民族学者埃里克·奥托松-图瓦拉说:“我们的目标是促使人们思考,不想指明方向。人们提出很多问题,其中不少人表现出对环境负责的态度。我们对人们如何生活感兴趣,看到他们处理垃圾的方式很有意思.。”从这些年收集到的垃圾样本中得到的最明显结论是,垃圾与人们一起,随着时间流逝发生很大变化。 这场小型展览将一直持续到9月25日。 荆晶(新华社供本报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