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8:阅读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01月16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1937——寻找南京辛德勒(1)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人辛德勒救下了1000余名在集中营里将遭厄运的犹太人。在20世纪那场残酷的战争的阴郁背景中,辛德勒的形象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在中国南京,当日军进行灭绝人性的大屠杀时,德国人约翰·拉贝为主席的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在安全区收留25万难民,拉贝因此被后人誉为“中国的辛德勒”,受到广泛尊敬和怀念。鲜为人知的是,在南京,一个叫江南水泥厂的地方,从1937年12月初到1938年春的近半年时间里,德国人卡尔·京特和丹麦人辛德贝格,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下,面对凶残的日军,保护和拯救了近3万中国人的生命。摘自2011年第12期《百年潮》 

  ▲ 异国救命恩人 

  1937年底的南京,历经浩劫,硝烟四起。一队日本兵举着枪来到城郊某个难民收容所准备施暴。就在这时,德国人卡尔·京特与丹麦人辛德贝格挡住了来犯的日军……日本兵走了,难民们得到了安全庇护。这个难民收容所,成为血流成河的南京城的“诺亚方舟”,没有人在这里被日军杀害。与栖霞寺难民营和城内的25个难民收容所相比,这几乎是个让人难以置信的奇迹。这个创造奇迹的地方,就是南京江南水泥厂。这座充满传奇色彩的工厂,到底为什么能够免于日军的蹂躏?近3万难民又是如何在厂内躲过那场惨绝人寰的劫难? 

  江南水泥厂坐落于距南京城外20余公里处的长江之畔、栖霞山下。如今,离那场震惊世人的浩劫已过去70多年了,硝烟早已散尽,当年的难民营也已无迹可寻。但是,那些曾经在这里躲过劫难的人们,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1937年那个漫长而凄惨的冬季,更是念念不忘他们的救命恩人德国“老昆”和“丹国人”。在江南水泥厂躲过那场劫难的幸运者苏国宝、王利民、戴有霞、王维佳等老人,说起两位异国的救命恩人时,仍然热泪盈眶,激动不已。湖山村的苏国宝回忆:“德国人黑头发,丹麦人则是红头发。后来我想给每人磕个头,感谢他们救命之恩。他们每人给我一块洋钱。”王利民说:“那时候喊德国人叫‘老昆’,他扛着双龙枪到处转。”戴有霞说:“老百姓一直躲到那,日本兵闯过来的时候,德国人不让进,日本兵也不敢乱来。”王维佳补充道:“我们大家都在那避难,几乎整个村的人都在那里避难。”老百姓口中的德国人“老昆”、“丹国人”到底是什么身份?他们和江南水泥厂是什么关系?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到底做了些什么,让70多年后的中国人依然念念不忘呢? 

  ▲ 寻找辛德贝格 

  2000年5月,中国青年报记者戴袁之在一次偶然采访中,开启了他近10年寻访“南京辛德勒”的过程。戴袁之回忆:中国和丹麦当时建交50周年,有一个文化交流活动。南京大学历史系高兴祖教授到丹麦的奥胡斯市去搞一个叫“国际大救援”的展览。高兴祖教授提及,南京大屠杀期间,有一个叫辛德贝格的丹麦人帮助、营救过中国难民。他想弄清楚辛德贝格是丹麦什么地方的人,然后找到他的家,看他是否依然健在。此时,戴袁之正在进行关于南京大屠杀期间栖霞山地区两个难民营——栖霞寺和江南水泥厂的专题调查。通过查阅档案资料,戴袁之发现:在当年的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拉贝的日记上,曾多次出现辛德贝格的名字,并提到他交给拉贝的报告。也正是这位辛德贝格,在1937年冒着炮火,给拉贝带去栖霞寺众僧和难民写的题为《以人类的名义,致所有与此有关的人》的信件。 

  在高兴祖教授访问丹麦期间,戴袁之就迫不及待地赶往当年收留难民的江南水泥厂,希望能够找到一些新的线索。戴袁之回忆:“当时,我是自己骑摩托车去的。跑过去以后,厂里的人说,我们江南水泥厂是有过丹麦人,而且不止一个,但没有辛德贝格这个人。”事情似乎陷入僵局,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通过对江南水泥厂档案资料的查阅,戴袁之发现,一个名为辛波的丹麦人在1937年12月初到1938年3月间在此任职。在江南水泥厂工作时间如此吻合,这个辛波和高兴祖教授所寻找的辛德贝格是否为同一个人,是不是对同一个人名字的不同音译呢?不久,在丹麦访问的高兴祖教授等人发来了好消息。他们利用访问奥胡斯市的机会,在报上刊登了一篇题为《寻找中国战争中的丹麦英雄》的启事,并很快得到回应。凑巧的是,辛德贝格居然就是奥胡斯市人,而且刊登这份启事的报纸,早在1937年和1938年就多次利用辛德贝格给家乡的来信,报道了他的东方传奇。 

  辛德贝格的故乡找到了,但他到底是不是在江南水泥厂的那个辛波呢?通过更加深入的调查,戴袁之推断:辛波就是辛德贝格,只是译法不同。后来,戴袁之终于与辛德贝格的亲属取得联系。他们陆续寄来了辛德贝格的照片和一块南京难民送给辛德贝格的丝绸感谢状。经过当年幸存者对照片的确认,证实了辛德贝格就是江南水泥厂的丹麦人辛波。几十年以后,中国人终于第一次看到了辛德贝格的影像,同时也看到了京特博士的影像,并了解到辛德贝格的基本情况。1911年,伯恩哈特·阿尔普·辛德贝格出生在丹麦奥胡斯市一个普通家庭,天生的冒险精神让他从14岁开始便四处游历,17岁时他去了美国。1935年,辛德贝格搭乘一艘美国轮船来到他一直向往的神秘东方——中国上海,开始了他的中国之行。两年后的1937年12月,辛德贝格作为丹麦史密斯公司的代表来到南京江南水泥厂。 

  ▲ 请来保护神 

  但一系列疑问又留给了戴袁之等人:辛德贝格和京特博士为什么来到南京?他们在南京有哪些经历?为了挖掘并还原这段被岁月掩埋的历史,戴袁之除了探究相关文献外,还组织南京高校的学生进行了广泛的乡村调查,完成长达数十万字的调查笔记。然而,在寻访过程中发现,无论是江南水泥厂的现存资料,还是当年在此避难者的口述,对于那段历史的描述,不仅有“丹国人”辛德贝格,还更多地集中在一个叫“昆德”的德国人身上。江南水泥厂历史档案记载:“(民国)廿六年(即1937年)冬,各地逃难人民麇集于栖霞山者綦众,闻其中不乏不及撤退之少数高级军官,以(已)失却政府保护,咸惴惴不可终日,幸赖昆德博士设难民区于江南水泥厂,收容男女难民约四五万人……”昆德博士又是谁?隐没于岁月背后的到底是一段怎样的历史真相?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迅速占领东北,并威胁华北。当时,中国最大的几个民族工业资本家如陈范有等决定在江南一带建厂,并最终选定在南京栖霞地区建立水泥厂。1937年底工厂落成,定名为江南水泥厂。1937年11月4日,江南水泥厂试运行。但是,此时日本的铁蹄已经踏向江南,随着沪淞失守,南京也濒临炮火,危在旦夕。江南水泥厂何去何从,如何应对?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经盛鸿说:“战火已经逼近南京,机械设备要迁走也不可能,这个太庞大了,所以只有设法保护。当时,江南水泥厂的董事会煞费苦心,进行了多次研究,特别是到1937年11月日军占领上海后,兵分三路向南京包抄、围攻,南京就要失守,怎么办?”考虑到主要设备来自德国和丹麦,丹麦是中立国,德国和日本更是同盟国,陈范有决定利用这种特殊关系,以江南水泥厂设备款二成未付,尚未点火生产,“产权仍属丹、德”为由,请求丹麦和德国以债权人的身份派员入驻,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日军,保护刚刚建成的工厂。对此,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张生认为:“当时他们(陈范有等董事)有个想法,虽然当时中日两国开战,可日本跟德国关系很好,这个举世皆知,丹麦又是个中立国。他们觉得日本按照国际惯例,不会触动德国和丹麦的利益。所以就请求德国、丹麦派人出面维持。对付日本人时,说江南水泥厂这个产业是德国和丹麦的,造成一种威慑。”就这样,12月4日,辛德贝格受丹麦史密斯公司派遣,从上海来到南京的江南水泥厂,同天抵达的还有34岁的德国工程博士卡尔·京特。 

  在南京大学历史系曹大臣老师收藏的关于江南水泥厂的资料中,有辛德贝格和昆德的相关记录。曹大臣说:“1937年11月21日至12月底的资料中,有一个收支表,其中支出部分就有‘西人费用’,这个‘西人’指的应该主要是京特和辛波(辛德贝格)这两个人,一共是800多块钱,应该是他们的薪金……”令人惊喜的是,资料里出现了一个相关当事人频繁说起的名字——昆德。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第A05版:评论·综合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民生·财经
   第A08版:法治视窗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科教卫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文娱新闻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基金专版
   第A21版:基金专版
   第A22版:教育周刊
   第A23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A24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康健园/养生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健康生活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1937——寻找南京辛德勒(1)
广告
新民晚报阅读B081937——寻找南京辛德勒(1) 2012-01-16 2 2012年01月1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