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深度报道
     
本版列表新闻
~~~——来自交通运输部东海救助局应急反应救助队的故事
     
2012年05月15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
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来自交通运输部东海救助局应急反应救助队的故事
金志刚
■2011年,洋山港化学品船泄漏,队员全副武装待命
  本报记者  金志刚

  有一支小“部队”,他们全天候24小时待命;当他们出现时,往往被潜水服遮挡着真实面目;他们做的事情,都是最危险、最惊心动魄的:潜入水中救助翻船事故中的船员、在水底一寸一寸地探摸凶案中的凶器、搜寻打捞失事航空器、打捞遇害人员和溺水人员……他们是一支神秘的“部队”。

  他们的名字,叫做交通运输部东海救助局应急反应救助队队员。日前当记者来到外高桥基地,与这支救助队中的上海分队队员面对面时,发现不善言辞的他们却是真正的英雄——他们对生命的救助和呵护,他们对往生者的尊重,令人肃然起敬;他们面临着水、火甚至化学毒品的危险,坦然自若,豪气冲天;返过身来,也和我们一样,是普通老百姓,也在为柴米油盐等生计奔忙……

  1 潜入水下“开窗”救人

  东海救助局应急反应救助队共有6支分队,分别派驻在上海、连云港、宁波、温州、福州和厦门。上海分队的基地在外高桥,全队上下共20人,能下水的应急队员则是14名。这其中,55岁的副队长郑建忠无疑是“大哥大”“老法师”,18岁就进救助打捞系统学习潜水,30多年的磨练让老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落下了一身“潜水病”。一见面,老郑就冲记者喊:“我去拿我的助听器,潜水时水下高压,做到像我这个年纪的,没有一个潜水员耳朵好使的。这是职业病!”

  老郑坦言:“水上救助这一块,最快的是飞行队,然后是救助船,他们搞不定才有可能出动应急队,但是等应急队去了,往往剩下的活就是打捞死者了。”

  也正因为此,应急队对每次有机会抢救出活着的人都非常“卖命”。老郑至今还记得,2006年国庆节期间,他正在家里轮休,突然接到信息:长江口崇明岛附近有一艘运石头的铁壳子船翻扣在江面上了,船里有可能有幸存者。现场救助人员一点办法都没有,想请老郑这个“老潜水”出马。从在家中接到信息到赶到事发水域,老郑只用了50分钟,“当时是赶到东海救助飞行一队,坐直升机过去的,那时候真是一分一秒都要珍惜啊。”

  原来,这艘运石船上有4个船员,凌晨时分除了船老大在掌舵之外,其他人都在睡觉,而潮水单侧冲击船舷,使得上面的石头往另一侧翻滚,渐渐地造成船左右受重不均,像人翻身一样,船在水面“打了个滚”,又由于铁壳子船舱内有空气,好比一个装有空气的塑料盆倒扣在水面上了。船老大在翻船的瞬间跳江逃生,他惊魂未定地爬上倒扣在水面上的船底,“咚咚”乱敲,铁壳子下面居然传来回复的“咚咚”敲击声:“里面还有活人!”

  既然船底露在水面上,何不在船底切割出一个洞,然后救出里面的人?这可使不得,因为现在就靠船舱里被水封闭的空气把船浮在水面上,一旦给船底“开窗”,空气贯通之时就是铁船沉底之始,所以只能派潜水员从水下进船舱找人。老郑“全副武装”,潜入水中,在黑暗中摸进船舱,但首先摸到的却是一具尸体!——这名船员来不及逃到船舱被封闭的空气区域,不幸淹死了。

  老郑把死者送上水面,再次下潜,这回浮上水面时却是两手空空,水面上的其他救助人员顿时心凉了半截:难道没有幸存者了?老郑却说:“快,快,船底开窗。”原来,随着潮水退下去,再加上倒扣船向岸边漂移,老郑第二次下潜时发现船已搁底,这时候“开窗”救人,船再没有下沉的危险了。

  等船底“开窗”,果然就出来一个幸存者——船上4人中,船老大跳江逃生成功,另一个也跳了,但被水冲走失踪;困在船内的两人中,一人溺亡,一人得救。

  同样是2006年,到了11月份,货轮“龙运5号”在长江口翻扣,初步判断轮机长可能被困,还有生还可能。这回是年轻应急队员唐顺杰潜水进机舱把人拉上了水面,但“为时已晚”,轮机长已停止呼吸且没了心跳。抱着轮机长的唐顺杰却不死心:“他的身体还没有完全冷下来呢!”小唐立即嘴对嘴为轮机长做人工呼吸,另一名应急队员则做心肺复苏的胸前按压动作,足足半个小时过去了,轮机长一只手小小地动了一下,嘴里冒出不少白沫。小唐也顾不得脏,继续人工呼吸。众人又把轮机长抬到浴室,用温水冲他的身体……一个多小时过去了,轮机长竟奇迹生还。

  2 寻找死者慰藉生者

  作为应急反应救助队,救人自然是第一要务,但很多时候,应急队员面对着往往是往生者。斯人已逝,也要给家属一个交代、一个安慰。

  2011年11月22日,一艘渔船从江苏启东吕泗港出发后,航行了大约60海里时,与一艘装载石子的货船相撞,渔船翻扣,船上10位渔民全部被困在倒扣的船内。救助人员第一时间到达事故海域,却一筹莫展。渔船带了7张渔网,每张网都长达1000多米,事故发生后,这些渔网散开,将倒扣的渔船层层包裹——救助人员根本没办法进入船舱救人,就这样围着渔船着急了两天,而生命探测仪探测的结果是,被渔网包裹的渔船内已无渔民的生命迹象!

  但“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是人之常情,渔民们的家属悲恸万分,也有人找当地政府“闹”,认为不打捞尸体是当地政府失职。当地政府遂请去了应急反应救助队,潜水员下水,从多个侧面对沉船拍照、摄影,然后把影像资料交给渔民家属看(资料照片见压题照)。看完了,家属们又是一片哭声,不过这样一来,家属再也不“闹”了,只能接受亲人魂归大海的事实。一位家属说:“潜水的同志把一切事实都给我们看了,要把渔网弄开,相当于抽丝剥茧,难度大到只能让救助队员去送死!”

  应急队员练就的本领是可以下潜到60米深的水底,再深就有可能引起氧中毒、氮麻醉等危险。一般一年中他们会出30到50次任务,平时则在基地以准军事化管理的方式训练、全天候待命。而亲戚朋友问:“你们出任务都干些啥?”应急队员实话实说:“大部分不是去救活人,而是捞死人。”别人以为这是开玩笑,但却是事实。

  在采访中,年轻的应急队员唐顺杰、周东、周清国都说到了一部日本电影《入殓师》,“每一个去世的人背后都有故事,活着的亲人也需要一种安慰,我们去打捞往生者,为的就是给死者一种尊重,给生者一份慰藉。”有一次,应急队接到求助电话,说新江湾镇附近有一条小河浜里,一位老者跳河自尽,遗体不知所终,家属悲痛万分。应急队员赶到现场时,发现小河浜的亲水平台石阶上,老人跳河前脱下的衣服被叠得整整齐齐的,旁边还放着一双鞋子。潜水员下水后,仅探摸了4分钟,就找到了死者的遗体,当时老人身上绑着一块大石头。“我们听说老人是得了绝症,家里条件又不是很好,所以不想再花钱治疗,不想再给家人添负担……”当老人的遗体被打捞上岸,应急队员们排队、肃立、脱帽、致敬。

  有时候,无论花多少精力,在水下也有可能找不到轻生者,但老百姓有所求,应急队还是照样出任务。2011年10月15日,应急队值班室的电话响起,一名男青年疲惫的声音传来:“你们帮帮我吧……昨天,我女朋友和我吵架,没想到她竟跳了河……警察也帮我找过,但找不到啊……我对不起她的父母,你们帮帮我吧。”应急队员遂前往闵行,水下潜摸了4个小时,依然一无所获。应急队员心有愧疚,但那名男青年却心存无限的感激。

  3 抢险救援临危不惧

  应急反应救助队的名字就决定了这支队伍的性质,哪里有危情、险情,救助队就必须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自从2003年6月28日成立以来,他们总是出现在最难、最危险的救助现场——2004年6月黄河小浪底“明珠2号”特大沉船事故中,他们赶去救援;2004年11月包头空难发生后,他们冒着严寒,下水探摸失事飞机的黑匣子;2006年5月,四川九寨沟,他们前去搜寻探摸落入河中的有毒化学物品;2009年4月,上海外高桥“雪龙号”舰载直升机坠江,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下水探摸沉在江底已经漂流而不知所终的直升机……

  2011年6月21日,两艘智利籍货轮在洋山港附近的浙江水域发生碰撞,导致集装箱破损,内装的危化品“保险粉”进水,舱内放出白烟并产生大量刺激性气体。应急队派出6名队员赶赴现场,穿戴个人防护器材,24小时待命,一旦难船上的危化品大量泄漏,应急队员必须冒着生命危险去处置。那时候,难船附近已经有大量有毒气体,包括二氧化硫、硫化氢、一氧化碳等。所幸事态得到控制,危化品并没有大量外泄,但应急队员在60多个小时内,始终坚守岗位,临危不惧。

  4 协警作业打捞证据

  这些年,应急反应救助队还做了大量的协警工作。这支队伍中的14名潜水队员,平均年龄不到30岁,主要由专业潜水打捞院校毕业生和海军陆战队复员军人组成,各占比例分别为64%和36%。虽说都是大小伙子,但说起协警工作,其中一些人还是感觉有点“吓丝丝”,“我们潜水员,能够帮助民警破案的工作,一个是打捞沉入水底的凶器,这个算小菜一碟;另一个则是下水打捞遇害者的遗体,有时甚至是分尸案中的尸块,你说要不要害怕?”唐顺杰说。

  但是害怕也要去做!唐顺杰说:“这是帮助民警破案,争取早日抓到凶手或找到证据把凶手真正地绳之以法;对于遇害者来说,也是帮助他(她)沉冤得雪,所以是积德的好事,我们要不断地给自己心理暗示,把害怕抛到脑后去。”

  应急队的工作也确实帮了警方很大的忙。去年七八月间,松江区发生了一起出租车司机被杀的凶案,凶手被警方抓住后,虽然凶手也供认两把作案匕首被他扔进了洞泾镇长兴路附近的一条水沟,但就是找不到。找不到凶器就无法移送检察机关对凶手提起公诉,警方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8月3日,应急队派出潜水员,在水沟里排查探摸了2个多小时,才把两把匕首打捞出水。有一位警察激动地说:“幸亏你们这些行家里手帮我们的忙,要不然我们得抽干这条水沟的水才能找到这两件凶器了。”同样是在去年8月,13日这天,应急队员冒着大雨,在崇明县向化镇横河里成功打捞出一把“自制矛”——一根水泥管上绑着一把锋利的匕首,这是一名凶手用来杀害两名遇害者的凶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法治新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深度报道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财经新闻
   第A18版:财经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职场方圆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专版/幸福之门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世界别处
   第B12版:旅游城市/域外风情
   第B13版:上海闲话
   第B14版:读者俱乐部
   第B15版:读者俱乐部
   第B16版:读者俱乐部
   第B17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8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9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0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1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2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5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6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7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8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9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30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31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32版:广告
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 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新民晚报深度报道A12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
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2012-05-15 2 2012年05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