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悦目 作品养眼
白色帐篷内是专业的艺术家、爱好者、买家赏画交流的地方,入场需要买50元的入场券。记者发现,更多普通参观者还是选择在虹桥绿地的其余区域走走逛逛,这片开放的、免费的场所,正是培育普通观众艺术欣赏细胞的绝佳区域,D和E两个帐篷是艺术品小摊小铺的集中地,走进走出的观众络绎不绝。
方琪是在遵义路上班的白领,工作和艺术无关,平时经常步行经过虹桥绿地。春季艺术沙龙开幕后,她像逛服装店一样,看看瓷器和油画,觉得中意的摆设有不少,“很多小玩意儿比如瓷器、玻璃很养眼。”艺术沙龙开在虹桥绿地后,这片区域的通过率每日大增。
春季艺术沙龙一年一度,是否要让爱上在公园里赏艺术的人们一年等一回?有观众提议,既然艺术沙龙和绿地公园“来电”,不妨成全这桩“缘分”,好好规划绿地,使其成为常态化的“艺术品超市”,在公众视野里长久驻扎。
轻松心态 增进交流
不少外国参展者也觉得新鲜,C馆内的阿尔多·卡斯蒂洛告诉记者,在公园内的艺术展会很轻松。他还提到,帐篷外面有不少群众文艺活动,打拳的、拉二胡的,很有趣。
春季艺术沙龙组委会常务副主任肖谷表示,此前,听说本届春季艺术沙龙搬到户外,有一部分画廊感到忧虑。这次展会的成功举办打消了画廊业主们的顾虑,他们发现以这种形式参会,能够增加与买家、观众的交流。
鼓励新人 展示活力
这次在A馆的斜对面,两三名青年学生把自己的画作晒在草地上,作品虽然尚显稚拙,但这份勇气和热情值得嘉许。草地上的“个展”也是占了春季艺术沙龙的免费“地利”优势,过路的参观者都愿意凑近了看一看。主办方告诉记者,本届春季艺术沙龙的小小遗憾是,站上草地的青年画家有些零星,而他们本应是最能给艺术沙龙增添活力的因子。
肖谷告诉记者,组委会有设想,下次春季艺术沙龙对这类群体敞开更多的报名渠道,吸引他们来此展示蓬勃的创造力,鼓励年轻画家在草地上展示自己的作品,甚至现场创作,让买家、画廊、观众、经纪人去发现最原始的“黑马”。
本报记者 乐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