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演员不再流失
记者昨天在采访中了解到,上世纪90年代,几乎各院团都遇到了青年演员大量流失的情况。上海昆剧团的“昆三班”毕业生现在依然留在剧团的不过一半人,上海沪剧团情况类似。最典型的是上海评弹团的高博文,他曾是同届毕业生中唯一一个留在上海评弹团的,被戏称为“独养儿子”。不过近几年这种青年演员大量流失的情况在沪上各戏曲院团已基本绝迹。
生活水平总体不高
至于青年演员的收入,各院团情况并不相同,以进团三至五年的青年演员为例,平均月收入在三五千元之间,而各个院团之间的差距往往由政府扶持力度及本剧种在演出市场中的份额决定,比如上海越剧院与上海淮剧团的演出费就相差数倍。而具体到每个演员的收入则主要与演员级别、在剧中扮演的角色及演出场次挂钩。虽然青年戏曲演员的这一收入水平与娱乐圈人士相比远不在一个数量级上,但在同龄人中还不至于太过寒酸。不过上海昆剧团副团长梁弘钧表示,由于现在很多戏曲院团青年演员的家不在上海,院团又不提供宿舍,所以青年演员的生活总体来讲还是比较艰苦的。
政府投入不断增加
虽然在收入上并无优势,不过与上世纪90年代前后各戏曲院团人心思变相比,这几年沪上戏曲院团青年演员队伍相对稳定,这与大环境整体“回暖”分不开。这几年政府有关部门加大了对戏曲的投入,并推出了政府购买演出、市民公益场等一系列措施增加院团的演出机会,而各院团也都相当重视培养青年演员,纷纷出现明星演员为青年演员让台的情况。这使得不少院团的青年演员既有戏可演,收入也有所增加。
招生难题困扰各团
然而,招生又成为困扰沪上各戏曲院团的新难题。据介绍,主要原因还是学唱戏很艰苦,所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但毕业后收入却不高,关于戏曲演员“清贫”的报道随处可见,以至于上海评弹团一位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直言:希望媒体不要再强调评弹演员收入低了。据这位负责人介绍,现在上海评弹团进团三五年、能够说长篇的青年演员只要肯演出,一个月的收入可以达到5000元左右,而较有名气的演员还能接到一些额外的商业演出,生活应该不算“清贫”,甚至还有离开评弹团改行十多年的演员重回书坛、重操旧业。“你想,如果说书不能维持生活,他怎么会回来?”
本报记者 王剑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