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盛产“工作狂”的国度,不信你观察一下周围,若非在铁饭碗单位工作,大家都可能“工作狂”过。
前几年我在某广告公司当文案,一旦有活常常在公司开夜车,稿子改来改去,改着改着,天就亮了。文字创意类工作不是体力活,最需要的是灵感,极度疲劳下修改稿子,根本没有效果。然而据说广告公司基本都是如此,加夜班是很普遍的工作方式。
文化类工作尚且如此辛苦,蓝领可想而知。表弟大专毕业后进了一家台资企业,由于学历低,从一线做起。不过3个月后,他就辞职了,因为每天起码工作12小时,实在Hold不住。
中国的“工作狂”,九成是被迫的,你不“狂”就被辞退了。
当然也有自愿的“工作狂”,其中又分为两类:利益驱动型、兴趣爱好型。
利益驱动型“工作狂”相对常见,比如某好友在一大公司搞销售,十年间从底层业务员升到了大区经理。他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超过6小时,几乎没有业余生活,与妻儿都不很熟了。业绩、业绩、业绩!这就是他每天唯一要关注的事情。和他差不多,我认识的几位商人也是如此,开了一家店,想着第二家。在杭州设了分部,明年便要争取在上海设点……利益驱动型“工作狂”有个特点:越是出身贫寒者,狂得越厉害。个中原因一部分是对于过往贫困生活的恐惧,担心今天不努力,明天又陷入窘困。另一部分原因是自尊心需求,他们往往想通过出人头地,洗刷早年被人轻视的耻辱。
兴趣爱好型“工作狂”应该是最幸福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怎么也不会觉得累。然而这个类型的“工作狂”,恰恰最为罕见。由于喜爱文学,我倒是认识一些经常熬夜写作的文友。中国的稿费标准已经30年没涨了,写作显然无利可图。尤其纯文学,一篇小说的稿费有可能只够买一两个披萨。兴趣爱好型“工作狂”往往是阶段性的,由于没有效益,打光棍时还可以尽情地狂。一旦结婚有了孩子,多半就狂不起了,稻粱谋要紧啊。
无论是哪个类型的“工作狂”,人的体能毕竟是有限的,透支必遭惩罚。每年身边都有英年早逝者,足以让人引以为戒,还是悠着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