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改革单一粮食生产的“尚方宝剑”
马文瑞继续说:“这种现象在关中和陕南、陕北都是普遍存在的。特别是陕北和陕南山区,问题更为突出。明明可以种植经济价值很高的经济作物,却硬要开垦种上产量只有两三百斤的玉米、高粱和糜谷,粮食收不了多少,还造成了水土的严重流失。这样不仅仅是个广种薄收的问题,还造成了农业结构的严重失调。1978年,在全省农业总产值中,林牧副(包括大队、生产队的工业企业在内)渔业合计只占15%。据了解,我省现有林地6700多万亩,牧业用地面积3900多万亩,可供养殖的水面39万多亩,可见不发展林牧副渔业生产,对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一个极大的浪费。而乱砍滥伐,毁林开荒,造成了水土流失,气候反常,农业生产自然条件恶化的不良循环,更是祸及后世。由于忽视牧业,使农业缺乏优质有机肥料,人民缺乏丰富多样的食品。忽视多种经营,堵塞了农业积累资金的重要渠道。这种状况,若不注意改变,势必造成农业生产的衰退甚至是灾难性的后果。可见,陕西要发展农业,多种经营必须有一个大发展。我省自然资源丰富,山区面积很大,水田也不少,剩余劳动力很多。我们一定要发挥这个优势,在狠抓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否则,农业翻不了身,集体和个人也富不起来。”
马文瑞的一篇讲话,如同春风化雨,一下子就在三秦大地上掀起了一次农业生产的变革。
马文瑞的这次讲话,被省上和各地分管农业的同志视为改革单一粮食生产的“尚方宝剑”。过去没有人敢公开讲“种粮”的坏话,只是高喊“过黄河”、“跨长江”的口号,拼命扩大粮食种植的面积,不光是开荒扩粮,甚至毁林开荒,也没人敢说半个不字。新来不久的省委第一书记的讲话,响亮地提出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此论一出,反响空前。
这就是1979年3月至7月的一个成果。马文瑞利用四个月时间,先后在关中、陕北、陕南几十个县进行大规模调查研究。就是他这个多年未曾关注农业的外行,虚心向各级地方党政领导、农业专家和有经验的老农请教,与省农科院、西北农学院及省上农业部门等有关单位负责人及专家座谈讨论,广泛听取意见……形成了想方设法改变传统农业单一的经营方式,实施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工作思路。
他是成熟的政治领导人,更是懂得辩证法的调查研究的行家里手。他深知“外行可以领导内行”,并不是说什么也不知、什么也不懂的人就可以领导人家内行,而是要经过调查学习,经过请教,把自己尽快地变成内行。真正掌握了唯物辩证法的人,就会在任何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中成为强有力的领导者。他们不是下车伊始哇里哇啦,而是先当小学生,向实践和一切内行虚心求教,在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经过认真思考,逐渐形成自己的认识。
马文瑞对陕西农业发展的总体设想就是这样形成的。许多年之后,当我们在向知情者了解情况时,大家还记忆犹新,比如当时的办公厅主任牟龄生说:“马书记当时的想法很细,也很系统。”
他深情地讲道:“在粮食生产上,保持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着眼于种好、管好现有耕地,积极推广基本的增产措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把重点放在水地创高产上;在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上,要因地制宜,调整好作物布局,增加农产品的商品率;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上,以建设旱涝保收田为中心,以现有工程设施的配套、改建、加固为主,使灌溉面积在数量上继续增长,在质量上有一个较大的提高;在林牧业生产上,加快发展步伐,提高其在整个农业中的比重,逐步恢复生态平衡;在工副业生产上,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开展多种经营,发展社队企业,大搞农副产品加工。有水面的地方,应该发展渔业生产,不要使水面闲置和浪费。力求满足城乡人民对水产品的需要,减少水产品的调进。这个总体设想,是既符合实际,又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很快得到地市县党委的赞同,并付诸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