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有两种“上海闲话”。一种是平常大家在讲的上海闲话,生活化的,一种是有尖音团音的上海闲话,像“阿福根谈生产”,算是标准化的。从生命力上讲,当然是生活化的上海闲话更加会获得年轻人的认同,但是生活化的上海闲话没有得到专家足够的关注。
上海闲话有了相应的文字,是不是标准答案暂且不说,另外有一个问题,当这些上海闲话的文字嵌入在普通话文字中后,两种字之间缺少了能够贯通的气息,上海闲话的字显得突兀。一方面这些字有点冷僻不常见,另一方面,普通话的文字经历过了两次简化字的过程,笔画不多,上海闲话的字都是“原生态”,大部分笔画繁多,所以两者间缺少统一性,如果再要加上注音,那就更加有了阅读的距离。这是需要文字专家解决的问题。